爱心人士搭建救助基地,500只“毛孩子”有了“避风港”
文明养犬 让流浪狗不再“流浪”
见习记者 朱晓兰
![]() |
秋日温暖的阳光下,百余只流浪狗或你追我赶玩耍打闹,或慢悠悠地在院子里闲逛,或趴在笼子里闷头酣睡……在丰惠镇南源村,一处民间流浪狗救助基地掩映在一片庄稼和村子之间,这里收养了500多只流浪狗。10月26日下午,记者和基地志愿者沈娟芬来到该救助基地,一同探望这些“毛孩子”。
靠爱发电
被抛弃的小狗有了自己的家
还未靠近基地,门后的狗狗便开始“沸腾”了,隔着铁丝网朝外好奇地张望,叫声此起彼伏。沈娟芬和记者解释道:“不用害怕,这些狗狗看到陌生人有点兴奋,不会咬人的。”果不其然,门刚一打开,就有几只小狗钻出来,将沈娟芬和记者团团围住,一边抵着脑袋蹭蹭膝盖,一边热情地摇着尾巴。
走进救助基地,院子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干净整洁,丝毫没有异味。为了防止狗狗们打架,院内的大棚被隔成了不同的“房间”。狗狗们白天在铁丝网围起的林间跳跃玩闹,晚上就到大棚里的狗窝睡觉。那里遮风避雨,“床”上还铺着好心人送来的棉被和旧衣服。
记者观察到,基地里的流浪狗品种繁多,以中华田园犬为主,也有金毛、拉布拉多、萨摩耶等品种,大多是被遗弃的家养犬。沈娟芬一边拿出带来的香肠给小狗喂食,一边向记者介绍,目前,基地里住着500多只流浪狗,有些是好心市民在路边发现后送往基地的,有些是志愿者在“狗肉店”“狗肉车”上救回来的被偷盗的狗狗,还有很多曾有过主人,却被主人遗弃了。
“这里就是它们的‘避风港’。我们将它们捡回这里,给它们治病,喂它们吃饭,现在它们大多都健康活泼。”沈娟芬说。
令人动容
每个“毛孩子”都有一段故事
“这是妞妞,因为生不了小狗就被繁殖场丢弃了,是志愿者救下来的。刚到基地的时候,身上没有一块皮肤是好的。”“这条小狗是我们昨天上午刚刚救下来的,结果下午就生了三条小奶狗,胖乎乎的很可爱。”说起基地里的小狗,沈娟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当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助经历时,沈娟芬说,台风“梅花”登陆的那一天,他和几个志愿者花了将近5000元救下了三只即将要被宰杀的小狗,并驱车将小狗送到了绍兴的救助站。“那天晚上雨下得非常大,我们从头到脚全被淋湿了,但是看到狗狗清澈的眼神,感觉身上不冷了,心里还暖烘烘的。”沈娟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旧十分动容。
这些年,基地的流浪狗从一开始的几十只已经发展壮大成了几百只,一批又一批无家可归的“毛孩子”入住了这个凝聚着爱心的大家庭。记者了解到,在流浪狗被接到基地之前,都必须先查看健康状况,进行体内外驱虫检查,再视情况进行除虫、接种疫苗和绝育。
文明养犬
让爱终止它们的流浪
救助流浪狗光靠爱心远远不够,狗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谈到基地的运营成本时,沈娟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基地聘请了三个饲养员和一个打针员,再加上场地的租金,每年的固定支出至少要36万元。除此之外,500只流浪狗每个月的口粮也是必不可少,如果生病了,那更是一笔昂贵的支出。”记者了解到,目前,流浪狗救助和基地运营的费用基本是志愿者自行承担,虽然偶尔会有爱心人士进行捐款,但是经济压力仍然较大。
救来的狗,开放领养是必然的。平日里,志愿者会对小狗进行定点撒尿排便和“坐下”“握手”这些最基本的训练。“这些训练除了方便我们日常管理小狗,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小狗被领养之后,在新家能够有良好的习惯,避免被二次弃养。”沈娟芬表示,救助基地并不是小狗们的最终归宿,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可以加入到爱心队伍,帮流浪狗找到永远的温暖小家。
“人类小小的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变毛孩子一生的命运。我们支持爱心人士无偿领养,符合条件即可办理领养。”沈娟芬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提高关爱意识,文明养犬,让这些小动物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