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六(4)班 任晨灵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乃天经地义,我从三则经典故事中深刻明白了“孝”的意义所在。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相传他的父亲及异母兄弟多次想害他,让舜修补各仓顶后纵火,舜持两个斗笠逃脱;让舜掘井时,往下倒土,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帝非但不嫉恨,仍对父恭顺,对母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天帝。舜在山中时,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天帝听说舜有处理政事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之位后,去看父,仍是恭恭敬敬的。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中华民族就有着“孝”的优良传统。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先辈的优良品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闵子骞,周朝人,幼时丧母,因后母连生两儿,对闵子骞开始憎恶,总挑拨子骞和父亲的关系。冬日,后母为亲儿子做棉衣,里面放的是暖和的棉花,而子骞的棉衣里却放的是轻飘飘的芦花,怎能御寒?子骞觉得冷,后母则对丈夫说,同是棉衣,定是子骞娇生惯养。一天,父亲外出子骞驾马,寒风吹过,子骞冷得发抖,拿不稳马绳,缰绳掉落在地,马差点掉落悬崖,父大怒,气得扬起马鞭打向子骞,子骞的棉衣被打破,芦花飞出来,父亲恍然大悟,要休了子骞后母。子骞哭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后悔不已。从闵子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孝”不需要任何前提,心怀孝之人,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能坚持初心。
同样因“孝”闻名的董永,他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董永家里十分贫困,他父亲去世后没钱办丧事,他便向地主家借了钱,替父亲办了丧事。董永为了让父亲安然去世,宁愿自己今后负债,也不愿父亲的丧事将就。他的举动感动了一女子,女子帮着董永还清债务,后来辞别。心怀感恩之人,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百善孝为先”,想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孝”一定排在首位。
时光飞逝,我们的父母亲也日渐衰老。作为中华儿女,定不能忘先辈的谆谆教导。“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我们应铭记于心。无论如何,“孝”父母、“敬”长辈是我们始终要做到的。
指导教师:钟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