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波 通讯员 章浙铭
行走于偏远村的
健康“守门人”
——记谢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谢塘镇新章村责任医生陈雪华
本报记者 成波 通讯员 章浙铭
迎着初秋的暖阳,近日,上虞区谢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陈雪华再次“应约”来到谢爷爷家中,为其因脑外伤成为植物人的老伴丁奶奶更换胃管。陈雪华是谢爷爷家的“常客”,四年来,只要护理周期一到,他便提起药箱主动上门,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换胃管的日子,我一般都在上午10点钟到10点半到谢爷爷家,这样换完胃管,给丁奶奶做完检查,不耽误她‘吃’午饭,我也能再确认一下胃管插管情况。”陈雪华介绍,丁奶奶长期卧床,虽然家人照顾得很精心,但除了需要定期更换胃管,免不了经常出现尿道出血、痰液堵塞等问题。谢爷爷一家无论是原先居住在陈雪华负责的新章村,还是后来搬到了相距甚远的儿子家,每次一打求助电话,陈雪华总是二话不说就赶去。
“都不容易。”当问起陈雪华是什么支撑着他多年来“随叫随到”的坚持,他没有说什么表决心的“场面话”,只是停顿了两秒,带着叹息轻声吐出了这四个字。声音虽轻,承载的感情和责任却重。
1999年毕业以来,陈雪华就一直在谢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乡村基层卫生工作。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任务,要得到各村各户、老老小小基层群众的肯定并不容易,但陈雪华精湛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让他每逢门诊时间,诊室门口的患者就总会排起长队。有时候半天的等待,患者只是为了让陈雪华看一眼检查单,唠上两句,“陈医生看过了,我就放心了”。
身为一名党员医生,陈雪华自2008年起又肩负起了新章村责任医生的重担。自此,开始了“向前一步”当好农村家庭“健康守门人”的新跋涉和新实践。
据介绍,谢塘镇新章村是上虞区最靠东的自然村,与邻市交界。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骑电瓶车要足足20分钟才能到新章村。陈雪华每月固定下村2次,随访慢性病患者,普及常见病知识,解答患者疑惑等。村民们一有急病、急事就请他去出诊,严寒酷暑,陈雪华从无怨言。
新章村村民章某至今还清晰记得,2021年5月的一个傍晚,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父亲忽然说有些不适,情急之下,她第一反应就是“有事找陈医生”,“陈医生真当好!他都下班了,我电话一去他就来了,空着肚子忙到晚上回去,饭都不肯留下吃一口。”
陈雪华回忆,当时老人痰液堵塞气道,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又天黑路远不便即刻上医院治疗,陈雪华给患者予以吸氧、拍背、配合药物等治疗措施。经过近1个小时的治疗,使患者气急症状明显好转。当天,陈雪华赶回家吃饭已是晚上8点多。
“这位患者一直点对点在我们社区医院康复治疗,所以我对他的病情非常熟悉,不去看看肯定放心不下的。”陈雪华告诉记者,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是一个长期慢性病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COPD慢性病。在日常的随访中,除了指导患者如何调整药物,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每个月他都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他免费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还向他和家人科普慢性支气管炎康复的知识及饮食情况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主动帮其联系市区级医院专家会诊。
陈雪华介绍,农村老年患者一般对医院和住院治疗都较为恐惧和抗拒,对亲人的贴身陪伴需求更高,求医之路更加“难走”。为此,他为确有困难的村民开设了农村家庭病床服务,并及时做好治疗、回访、转诊工作。2010年5月,在陈雪华的主导下,谢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上虞首家乡镇糖尿病俱乐部——“甜宜之家”,为患者提供一年6次免费测血糖的服务,并邀请市区级医疗专家来俱乐部指导工作,开展科普巡讲活动,提高糖尿病在基层的控制率。
结合辖村的地形面貌、人文特征和村民生活习惯,陈雪华作为下村责任医师,还为全村2223人建立了规范化健康档案,并发放医患联系卡,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和面对面随访服务。截至目前,通过筛查共发现了271例高血压病人、71名糖尿病病人、10名重型精神病患者。
从新生婴儿到耄耋老人,从健康宣教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指导,从进村入户到“随叫随到”的暖心、贴心、放心服务……多年社区基层卫生工作,让陈雪华对辖村内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了如指掌,也见证着陈雪华“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的执着追求。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陈雪华还先后完成了本科教育、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被医院选派去往省级医院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师资等培训。多年打磨,让他连续三届获得上虞全科技能比赛一等奖,绍兴市全科技能比赛二等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责任医生”、上虞区首届“最美责任医生”、上虞区“专业技术尖兵”等。
23年的行医路,守护的是健康,缔结的是浓浓的医患情。将美好青春都奉献给了基层农村的陈雪华说:“百姓对我的认可和信赖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我是谢塘人的儿子,我会继续扎根这片土地,服务好这里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