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曲艺“小戏骨” 争做“求是”接班人
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积极创建戏曲艺术项目基地学校
![]() |
![]() |
![]() |
组建曲艺社团 传承戏曲文化
“爹爹,你记清楚,早早桶是面桶,中午桶是饭桶,小儿桶是坐桶,有底无盖是脚桶,有盖无底是镬盖。‘两只耳朵高耸耸,中间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东’,这是蒸饭的蒸桶。‘中间横着一根栋,尾巴翘起通天空,翻转身来扑隆通’,这是打水的吊桶!”周四下午,在东关小学曲艺社团的活动教室内,学生们正在排演鹦哥戏《九斤姑娘》,活泼婉转的越调唱腔,聪慧伶俐的舞台形象,将剧中人物九斤姑娘演绎得明快生动、活灵活现。
“这是我们学生比较喜欢的社团课,也是大家展示戏曲才艺的小舞台。”据东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永根介绍,早在2012年,学校便开始探索曲艺特色发展之路。当时,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绍兴市曲艺表演赛的邀请函,正巧老校友何仁山先生有一个《五猖会》的剧本,便帮学校编了第一个莲花落情景剧。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师生们反复排练,打磨细节,终于在绍兴市首届学生曲艺大赛中一举摘得最高奖项——小牡丹奖。正是这份意外之喜,让学校决定组建曲艺社团,将传承戏曲文化引入教学计划。
这些年,为发掘学生的曲艺特长,学校长期聘请校外有曲艺特长的教师进社团授课,手把手教身段,口对口学唱腔,并不定期邀请曲艺界的名家前辈指导把关。学生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会了纯正的东关话,知道了诸如“鹦哥戏”“莲花落”“越剧”等绍兴特色曲艺,更知晓了东关作为“水乡”“桥乡”“酒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基于乡土特色 构建精品课程
东关五猖会是第四批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誉为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鲁迅先生就曾在《朝花夕拾》中写道:“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作为“东关五猖会”教学性非遗传承基地,东关小学一直主动承担着弘扬这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并基于乡土特色,着力构建《行走东关》精品课程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年,学校定期举办“五猖庙会”,设置民俗走街表演、创意灯笼展示、地方曲艺秀等特色环节,尤其是在备受关注的庙会才艺秀上,学生们精心演绎一个家乡地方特色节目已成为庙会秀的传统:或淳朴高亢的绍剧独唱,或幽默风趣的滑稽故事,或悠扬婉转的越剧表演,或耳目一新的方言歌舞、嗨翻全场的莲花落戏曲……让在座师生以及前来观看的东关老百姓们感受家乡文艺魅力的同时,也传承了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和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引导学生、老百姓们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
同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学校还先后开发《行走“求是之旅”》《“东关人”说东关话》《小导游带你游东关》等区级精品课程,以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载体,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小学习东关方言,传承地方文化,在浸润式的教学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精品课程群《行走东关》目前被评为绍兴市精品课程群,《行走东关》被列为区特色学校项目。”陈永根说。
创设展示平台 提升学生素养
今年6月,全市首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东关街道竺可桢故居揭牌,活动现场,落落大方的东小学子以科学家精神科普宣讲服务队的身份一同参与授旗。
据了解,东关小学的前身毓菁小学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母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先生的“求是”精神,通过开展“学竺”队课、小导游选拔、气象基地研学等活动,宣扬先生事迹品格,传承延续求是精神。“作为承担竺可桢故居导览任务的指定单位,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对故居内书法作品、陈列设置等相关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的小导游团队。大队部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形象气质俱佳、口才思辨优异、传统文化精通的学生,担任竺可桢故居的常驻小导游。近三年来,我们的学生已经累计接待参观人员达2000人次。”东关小学大队部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为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展示平台,学校还每年举办艺术周,借力艺体大课堂,以演促教、以赛促练,使得校园内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艺术“小达人”。期间,以许哲灏、张哲妤为代表的曲艺小爱好者们,在绍兴市举办的“我用方言话治水”的宣讲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的好成绩;原创曲艺节目《新小学生守则》荣获上虞区中小学艺术节曲艺类节目一等奖;每年的艺术节活动中,《九斤姑娘》《且把真身暂隐藏》《葬花》等曲艺类节目更是成为了学校的代表作。
“接下来,我们将以创建戏曲艺术项目基地学校为契机,持续深挖曲艺特色,创设搭建展示平台,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培育曲艺‘小戏骨’的同时,也引导每一位东小学子争做‘求是’接班人。”陈永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