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
6月18日一大早,位于驿亭镇新横塘村的虞东生态园负责人赵惠珍挎着篮头来到罗幔棚下采摘杨梅。“‘住’进罗幔棚的杨梅再也不怕极端恶劣天气和虫蝇了。”她说。
赵惠珍种植二都杨梅已有30多年,她的虞东生态园面积近300亩。2020年冬天,她首次搭建10个罗幔棚。“每个棚投资3000多元,单个投资额不大,大面积推广,是笔不小的开支,但受益的是自己,所以进行了尝试。”赵惠珍介绍,今年杨梅小年,罗幔杨梅不但产量稳定,品质提升。
早在2003年,赵惠珍组织9户杨梅种植大户,成立上虞横塘富硒杨梅合作社,推行“合作社+社员+基地”的经营模式,实行定点发展、定点培养、定标生产,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农资服务、统一销售“三定四统一”模式,积极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在她的努力下,合作社快速发展成为第六批浙江省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省计生协会少生快富项目基地。目前,合作社拥有成员78户,带动农户近千户,联结基地3000余亩,年杨梅产量已超过1000万元。
为了带动乡亲致富,赵惠珍每年定期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来合作社举办杨梅栽培技术知识讲座,同时,积极主持开展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杨梅品质。由她主持实施的《水晶品种杨梅低位嫁接关键技术研究》被上虞科技局列入科研项目,并被省科技厅推荐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她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的《杨梅矮化栽培技术的推广》被列为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并已通过专家组考核验收。
“杨梅成熟时,最怕雷暴天气。一旦遇到暴雨,就会遭遇严重落果,梅农的损失就大了。”驿亭镇党委委员金鑫告诉记者,为此,政府一直注重鼓励和引导广大梅农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其实,让杨梅“住”进大棚,并不是件罕事。早在9年前,驿亭镇新杨梅村的真山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常斌就带头吃起了“螃蟹”。记者在真山杨梅生态示范园看到,一片白色的连体大棚内“住”着大批水晶种、深红种等二都杨梅,树上密密匝匝地挂着红得发紫的深红种杨梅和水晶般透亮的水晶种杨梅。
今年53岁的冯常斌是位种植二都杨梅近30年的“老把式”,承包有531亩杨梅山。2013年春天的温州之行,看着那里的杨梅大棚硕果累累,他怦然心动。“回来后就拿出17万元,搭建了一个钢架大棚,让17株大杨梅树‘住’进了大棚。”冯常斌回忆,每株杨梅树光设施投入就达上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搭个棚简单,但要真正掌握温度、湿度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冯常斌说,从第一年花17万元,到去年为止投入800多万元,搭建起近60亩的连体大棚,在探索栽培新技术的同时也尝到了甜头。“今年大棚杨梅于6月3日开摘,比露天杨梅成熟提早近半个月。”冯常斌喜滋滋地说,大棚杨梅成了“香饽饽”,即使深红种售价达每公斤200元、水晶种达每公斤600元,仍一篮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