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白马湖

白马湖畔古树群

诸 登

  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名气很大,曾经雅聚了一拨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弘一法师、朱自清等大师。而湖边的“平屋”“小杨柳屋”“晚晴山房”等一批名人故居,更是春晖文化精华和灵魂的显化,它们静静地掩映在湖畔浓浓的绿荫下,无声地告诉着后来的人们,20世纪20年代那段日子,这里曾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马湖流派。

  初夏的一个早晨,白马湖畔名人故居那一片古树群,吸引了我们几个前去探幽。

  (一)

  当年白马湖边的树儿,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我们只能想象了。朱自清先生曾经如此描述:“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

  春晖中学老校门外面,是白马湖的一条汊河,学校的老校门仿佛古时的城门,大门的外面就是护城河。河边原先是条煤渣路,通往杭甬线上的驿亭火车站,是进出学校、连接外面世界的主要通道,现早已拓宽为3至4米的柏油路面。这条路一边依着象山,一边伴着白马湖秀水,两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虬枝劲杆,新梢翠绿,已形成了一个古树群落,恰似一幅“湖畔古树幽,山水竞相秀,校园书声琅,声声入梦来”的水墨画,与绿荫里的春晖名人故居,与隔河相望的春晖校园相映生辉。

  究竟这一区域内有多少古树名木呢?从老校门口开始,我们开始踏勘。

  老校门门卫室外左右两侧,似蜗牛壳的狭窄空间内,就生长有8棵古树,其中黄连木2棵,朴树2棵,香樟3棵,黄檀1棵。据树铭牌上记载,两棵黄连木的树龄已超450年。

  走过春晖桥,我们兵分两路,开始向东西两侧边走边看。路两旁都是整齐排列的古树大树和绿荫花草,主要树种是枫杨,也有无患子、乌桕、紫荆、枣子、玉兰、枫香、青冈、夹竹桃等乔灌木穿插其中。我们徜徉其中,感受到夏日的一袭清凉,也闻到绿树散发出的自然芬芳。

  先说说数量最多的枫杨。这些枫杨树枝梢挺拔,树冠开展,叶色青翠,大多已有百余年以上的树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适逢夏初,树上结有青秧秧的果实,每一个果实都长有披针形的一对“翅膀”,果穗向下垂着,一串串的,就似树上挂着一只只的元宝,煞是好看。它的果实有翅像枫,它的花序是柔荑花序似杨,既枫又杨,就叫枫杨,俗称元宝树,是很受欢迎的乡土绿化树种。我边看边想,白马湖畔元宝树,在这里适地适树,形成独特的古树群落,是不是与校园浓郁的读书氛围,与哺育英才少年有着某种关联呢。

  弘一大师的“晚晴山房”院落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枫杨树。站在院外望过去,树冠有二十余米之高,透出了院墙,感觉树和小院的搭配有点不太协调,院子显得太小。该树的主枝上部可能因雷击已被锯掉,边上长出4个大的分叉。此树比院外的枫杨要年长些,树铭牌上写着250年树龄。据介绍,这个山房不是原址,是1994年在象山脚下择址重建的。如此说来,是先有这棵枫杨树,后有“晩晴山房”。

  夏丏尊先生是教育大家,他翻译的《爱的教育》一书对后人影响极大。夏先生在白马湖畔的故居称“平屋”,墙隅有2棵南天竹,树姿秀丽,翠绿扶疏,红果累累。西边的一棵冠幅更大,树铭牌上介绍,是先生1928年亲植。野生的南天竹在虞南山上较常见,移栽到庭园里更多,但能有如此树龄、冠幅和长势,则非常稀罕。同行的小范说,这一棵南天竺,可与蒿坝普净寺的那棵牡丹和丰惠范寿康故居的那棵紫薇相媲美,是虞地为数不多的名木之一。

  在“平屋”正门对出的湖边,大柳树的东首, 我们发现了一棵树形十分优美的古樟树。该古樟主干粗硕,分叉极低,离地近2米处分有9个二级主枝,呈手掌状,好似一把倒置的雨伞,面向湖面,树冠舒展,造型十分美观。据说,在北京奥运会召开的那年初夏,一位大首长曾亲临白马春晖视察,站在这棵树下尽情欣赏湖光山色,并点赞该树,在大树前和大家合影,珍贵的画面在这里定格,也为这片古树群留下了一段佳话。

  (二)

  说起这一片古树群,柳树的笔墨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古时柳树称小杨或者杨柳,历代文人墨客爱柳者众多,也留下咏柳的名句佳作无数。东晋的陶渊明十分喜爱柳树,他特意在自己的堂前栽植了5棵柳树,并自称为“五柳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极为平常,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是庭园、道路绿化的常见一族。西子湖畔白堤上曾经“一棵柳树一株桃”,是绿化美化的经典,但因为柳树不是长寿树种,容易衰败,近来渐渐被银杏、黄山栾树、无患子、鹅掌楸、合欢等所替代。前些天杭城媒体曾报道,白堤边有7棵长势衰弱的柳树被改造,换成了月季,说是通透湖景。此举引发了市民质疑,官方反思后致歉,柳树又重现湖畔。中纪委网站上还专门为此发文点评:“西湖柳,百姓心。”独特的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值得我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她的一草一木。

  白马湖畔,蒙蒙烟雨中雾气氤氲,微风吹拂,杨柳依依,若隐若现,有一种如诗似画、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也完全契合丰子恺、弘一法师、朱自清等大家们的气质。所以,丰子恺先生喜欢在春晖的居地宅院栽种柳树,美其名曰“小杨柳屋”。丰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其中写道:杨柳具有“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它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品性。丰先生爱柳画柳就是从这个屋里开始的,后来享誉海内外的漫画创作也是从这里起步。今天在“小杨柳屋”的天井里,已找不到像样的柳树,在小屋外的湖边,我们发现2棵有年头的古柳,呈“万条垂下绿丝绦”,从树龄上推测,说不定也是丰先生亲植。站在湖边眺望对岸的春晖园,想起先生所言,“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真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叹。

  (三)

  古树分布最多的还数“山边一楼”周边区域。这里最醒目的是一批黄连木和香樟古树,树龄均在450年左右,还有一大批它们的子孙后代,还有几株腊梅、石榴、丛竹等散植在小楼周边。沿着石砌的山道爬上小楼背后的象山山坡,那里的植被保护良好,种类丰富,各类软硬阔叶树、松杉木,以及藤本花草肆意生长,有点进入原始森林的感觉。在“七号小院”东侧,有一棵黄连木古树,2人合抱之粗,还没挂树铭牌。春晖校长李培明说,从主干和冠径等推断,该树的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是这片古树群里的“树王”。

  这些黄连木古树实在是弥足珍贵,说起来也与教育和校园很有渊源。黄连木是漆树科落叶大乔木,生长缓慢,春秋两季叶子会变黄转红,是非常优美的庭园观赏树种。它的树皮和叶均能入药,嫩叶可替代茶叶作饮料,且木材金黄,质地较好,可以说黄连木全身是宝。黄连木又称楷树,树干刚直挺拔,疏而不屈,自古以来就是老师的代表,是尊师重教的象征。相传“楷模”一词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其实,楷和模是两种树名。模,据考证有可能是杜梨,北宋孙弈著《履斋示儿编》卷十三记载: “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后来,以树喻人,用来称那些品德高尚、受人欢迎、为人师表的榜样人物为“楷模”。杭州灵隐寺飞来峰景区有一棵300余年树龄的黄连木,被评为“杭州十大珍稀古树”之一。

  而春晖园这棵散发着书香的楷树,树龄则更久,且树冠浑圆,枝叶茂盛,生长良好,更是古树中的上品,真可谓 “名师名校有名木”!在这片古树群中,业已发现黄连木古树6棵,可能还有,真是奇事,更是幸事。我们几个议论着,难道几百年来,冥冥之中,这里注定是要开办学堂的?!也祈福这几棵黄连木能盛世逢春,荫庇后代。

  “春社”大门前面,有一棵大樟树,属3人合抱之木,也有500年左右的树龄。这棵古樟枝干平滑,树冠开阔,枝叶繁茂,是这些古树群中长势最旺的。我突发奇想,如果保护得当,说不定千百年后,这棵樟树将成为虞地新一轮“大树王”。

  大樟树的西首,有2棵400余年的女贞树,它的树身已斑驳中空,树势渐趋衰老,多少年的风吹日晒、春华秋实,实属不易。

  我们又来到了西徐岙村堡中心。据退休教师徐东根介绍,经亨颐先生的私宅“长松山房”遗址就在附近,因屋旁长有3棵高大的松树,故取名。房子后来年久失修,慢慢湮没,这几棵松树今天也已难觅踪影,在附近只找到几棵高大的杨梅树。

  在一众古树中,我们还发现了两棵乡土古树。一棵是苦楝树,在春晖桥外侧河边,整个主干向河里斜倾,树身上长满苔藓、藤蔓和野草,主梢已断,树势已渐弱。另一棵是构树,在靠近西徐岙自然村口的桥边,这两棵的树龄估测都在百余年左右。苦楝、构树和乌桕等在我地的水网平原比较常见,但如此树龄的则极为稀少。我猜想,这2棵应该是白马湖边的原生树木。

  (四)

  在这一段数百米长的小径两旁,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这么个古树群,数量之多、树种之丰富、总体长势之好,且与春晖文脉息息相通,在虞地必定首屈一指,在省内也应排得上号。我们为之震撼,这是多么珍贵的古树资源呵,这些古树名木已成为活的化石!

  从古树的树龄推算,多数在学校创办之前应该就有,因为从小春晖到这边选址新建,春晖园至今刚满百年。在校史馆里,我等仔细查看1935年拍摄的学校全景照,发现在那个时候,老校区内树荫不少,而最古老的校门对岸“山边一楼”附近,以及这一带小径两侧已显示出林荫长廊,树木葱茏,象山沿山的植被也比较茂盛。如此看来,这批古树最早可能是明万历年间始植,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陆续扩大栽植。

  为什么其他地方古树留存很零星,而白马湖畔会有如此众多的古树呢?退休的老吴在镇上长期从事林业工作,他告诉我们,明清时期,在西徐岙村口外侧,曾有过一个镇龙庵,香火较盛,现在的这些古树群大致处在该庵周围,可能是庵里的栽培和看管,所以保存较好。但我猜想,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明清以来,白马湖周边的村民为阻挡湖水侵蚀土地,一直在湖岸边种植大量的枫杨、香樟、黄连木等树,以保持水土。后来,这一块绿树成荫、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吸引了春澜先生和经亨颐、王佐来此选址建校,造福乡里。又因校园的缘故,这些树木得到了妥妥的保护。而更多的树木应该是建校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白马湖畔树荫下,真正是最适合读书做文章的诗意栖居地所在。

  “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 ”。今天的春晖校园内,早已绿荫满园,大树华盖,绿草如茵,这是师生们多年来植树爱树护树的结晶。学校的老师介绍,早在2002年,学校就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校园的绿地覆盖率约在70%以上,其中不乏大树古木,还有一棵千年古树女贞,长在春外校园,但这棵树是移民(2003年从江西请来)。校园里还有条法国梧桐大道,是89届校友捐建的。在老校区沿湖一带,以及称肚肠江的小河两岸,能够看到连片成排的枫杨、香樟等古树,这些树与名人故居那边同根同源。

  一片古树,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缕乡愁,也是一方生态。春晖园这一片古树群,多少年来,伫立在象山脚下的白马湖畔,她是校园的守护神,用宽大的绿荫庇护着莘莘学子的成长和蜕变,这所桃李天下百年名校的变迁和喜乐忧愁都深深地刻录在她的年轮里。这一片古树群,也成为白马春晖自然风貌、文化景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是承载无数春晖学子乡愁与归属感的音符,是春晖文化和绿色自然资源的绚丽瑰宝。如果把名人故居比喻成春晖园的一朵红花,那伴生在名人故居周边这一古树群,则是春晖园的绿叶,两者互为依恋,缺一不可。显然,在这片古树群的滋润庇护下,白马湖畔的春晖园将会更加美丽迷人。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离开春晖园的路上,大家都默不作声,似乎还沉浸在白马湖畔的晖光里。我也在想,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片古树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4 白马湖畔古树群 2022-06-17 上虞日报2022-06-1700003 2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