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白马湖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沥海靠近海边的小村横河村,公社化以后改成燎原村,大概是寓意星火燎原的意思吧。我们村也可以说是地道的李家庄,村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姓李。有家谱记载,我们的李氏还是唐太宗李氏的后裔,我的排行是李世民第四十六代。相传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由驿亭迁徙到我们村,村庄北面有一条东西流淌的大河,古俗称横河村。

  从我幼小的记忆里,就知道是一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农村。全村三百多户村民,一千三百多口人,九百多亩农田,人均不到一亩地,祖祖辈辈靠不到一亩田的薄地度日,生活十分艰苦。改革开放前,用“衣不遮体,食不饱腹”来形容,一点不过。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百姓以草为生,革命草、黄花草、南瓜叶等等,只要是能吃的都用来充饥填肚,那时传言“食堂人员吃包子,厉害社员偷草子,无用社员饿肚子”,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有一位在解放前做过保长的老人叫李长琴,有点农村修房、翻瓦、泥水工的手艺。20世纪50年代一场台风把我们村和附近村的房子刮破了,就由他带领一众年轻人一起去给村民修房,挣点工钱、吃口饭,也算是一条谋生之道。也从那时开始,我们村成了一个“泥水村”,也称“台风泥水工”,远近都很出名。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生活逐渐改善,农村建房慢慢多起来了,这一批匠人也就有活干了,在李长琴的带领下,一帮工匠在沥海、崧厦等地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建房修房,成了一支不小的建筑队伍。当时的沥东公社也因势利导成立了手工业社,把这些会做泥工、木工的人组织起来,有组织地承揽建房、修水利等工程,而这些工匠可挣点补贴,多余的工程款收入交生产队,生产队给记工分。后来,公社还通过各种途径成立建筑工程队,到江西宜春414矿承包了该矿山的开山、挖土、建房工程,为家乡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我们村有几十个人长期在江西矿上施工。1973年春节过后,我高中毕业回家,也有幸参加了这支队伍,当时我才十八岁,就去了宜春414矿。在山上住的是油毛毡棚,吃的是干菜汤,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要干到月上西头才回营地,夏天炎热如火,人人汗流浃背,在太阳烤晒下,背上的汗水积成盐排,整个背上白白一片,一整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一个人一天能得到八角钱的补贴,上缴到生产队每个月有五六十元钱。年底家乡征兵要我回家,我回家后参加体检,结果是肝肿、脾肿,还是被淘汰了,其实都是矿上干活累成这样,我也是心灰意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家乡的年轻一代建筑工人走出县城,走向杭州、上海等大市场。我们村的李吉水、李金奎、李华杰等师傅在杭州上海等地开创出一片建筑新天地,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大部分壮劳力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凭着勤恳、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一番建筑事业。

  几个有头脑、懂经营的师傅创办了多家建筑公司,先后成立的有舜杰建筑、海滨建筑、舜江建设、上海舜杰建筑等公司。经过几十年打拼,这四家建筑公司都成为建设集团企业,而且都取得了国家特一级的资质,成为建筑业的航空母舰。除了浙江舜杰建设的掌门人不是我们村,其余的海滨建设集团、舜江建设集团、上海舜杰建设集团都是我们村的村民。一个海边小村创出三家半的国家特一级企业,在全国也首屈一指,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之村。

  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他们还忘不了生养的故土,纷纷为家乡作贡献。李华杰、李寿祥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建老年活动中心,建寺院、修路、砌河道。李金奎在捐资慈善基金中定向每年十万元,不忘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发放春节补助金。李顺来牵头,联合几个建筑巨头成立一千万元的老年基金,给全村六十五周以上的老人每月每人发放300元的养老金等等。

  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以说是“几百万元不算富,一千万元刚起步,资产上亿才算富”。与此同时村里的面貌也日新月异,河道清澈、道路清洁、绿树成荫、自来水入户,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近几年又陆续建起了文化礼堂、家宴中心、乡贤陈列馆、建筑艺术小品等公建设施,在新一届党支部带领下,我们村也成为“五星达标、三A争创”的文明村。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5 我的家乡 2022-05-27 上虞日报2022-05-2700010 2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