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劳动: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素养
——崧厦街道中学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侧记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涌进“伞风暴”功能教室里,各就各位;然后动作娴熟地将手中的伞面与伞骨接合,穿针、走线、上骨……巧手舞动,一把把雨伞便展现雏形。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出自初中生之手。这是崧厦街道中学日常劳动教育课堂上的一个场景。
多年来,学校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学生们在动手又动脑中日渐提升着综合素养。
追寻先贤脚步
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拓展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们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在了解农业生产知识的同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课上,教师组织“诵劳动诗文”“写劳动趣事”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心发现,用笔书写劳作之趣;美术课上,教师向学生展示《耕织图》,图文并茂地描绘当时水稻种植和丝麻纺织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验劳动之趣……近年来,一堂堂基于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课程成为了崧厦街道中学校园中一道道新景致。
崧厦街道中学位于“中国伞城”——崧厦。远古时代荒芜的海域,赋予了崧厦人御滩搏浪、自强不息的品质;历代崧厦人秉承先人斗志,传承吃苦耐劳精神,开拓了一方商贸繁华的世外桃源;今日崧厦人更是以风雨走天下的劲头,开启了伞城的新篇章。
“我校地处中国伞城,大多数家长靠农业、手工作业劳作和企业工作谋生,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优渥土壤。”校长马永庆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使之融入到德育教育范畴,并创新建起特色劳动教育体验平台,进而使爱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
坐落于学校实验楼的伞文化陈列馆,就是一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活课堂”。每学年伊始,到伞文化陈列馆参观学习、交流观后感,是该校每一位新生的“必修课”;追寻“伞人”创业脚步,挖掘崧厦乡贤文化,围绕校本教材《伞的文化史》,开设“伞文化”大讲堂;建立“红领巾讲解员”培训基地,让“红领巾讲解员”为前来参观伞文化陈列馆的师生义务讲解……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着学生汲取历代先贤不怕困难、不懈奋斗的精神滋养,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真理。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劳动教育的情境和素材,我们尝试将劳动教育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同步推进,让课堂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副校长朱立峰告诉记者,学校成立劳动教育中心组,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梳理《学科融合劳动清单》,实施寓劳动教育于学科课程教学的“1+N”(“N”指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劳动教育要素)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从校内到校外
构建新劳动教育场
近日,崧厦街道中学802班的劳动实践课上,学生们正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开展“巧手包饺子,劳动促成长”实践活动。大家撸起袖子化身为劳动小能手,一个个饺子像是蝴蝶在指尖蹁跹,很快,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饺子便挤满了案板。
“这次劳动实践活动,我收获的是技能,是快乐,更是从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与不易。这个周末,我也要为父母亲手包上一碗香喷喷的饺子。”八年级学生小张感触良多。
尽管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现在的孩子不懂农事、不做家务成为普遍现象。学校理当培养孩子们劳动好习惯,并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秉持“社会即学校,实践即育人”理念,适时推出《学生劳动清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如开展“今天我当家”孝亲活动、“晒劳动”打卡最美学生榜单等活动,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向校外延伸。每学年学生们都会赴祝温村劳动基地参加农事研学,围着灶台,走入田间,在那儿,学生们种植、培育、采摘、感悟,以天地为教室,把自然当课堂,感受土地的魅力,感受劳动的艰辛,感受收获的喜悦。
学校结合周边伞企集聚优势,积极创设伞业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结合团日队日组织学生进企业研学伞业文化,体验伞城人风雨走天下的精神;节假日,各班级志愿小队组织形式多样的村(社)服务活动,如开展文明礼仪督导、敬老爱老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和新活力。
“劳动教育的开展,让孩子更加懂事了。自从学校下发了劳动清单之后,孩子的变化很明显,经常给我递拖鞋、捶肩敲背,主动承担打扫整理工作,有时还会烧几个简单的家常菜,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提起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701班学生家长王先生笑容满面。
创新评价机制
激燃劳动教育增值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崧厦街道中学的一张《2022寒假疫情防控常态下学生家务劳动清单评价表》在钉钉群争相转发,引起家长的热议。
“双减”之下,应探索让假期成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增值期”,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学校适时推出这份劳动清单,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家庭劳动建议,结合评价量表记录劳动参与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及劳动收获。
“学校创新采用‘234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据学校德育处主任杜宝清介绍,“2”指两种评价方式,即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3”指三类评价主体,即教师、家长和学生。“4”指四项评价指标,即劳动频率、劳动态度、技能操作、劳动成果。依托《崧厦街道中学劳动小达人评价表》《崧厦街道中学家务劳动清单》等,既注重学生参与劳动学期总得分的结果性评价,又关注每次劳动所得分数的过程性评价。对每一位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态度、效果等,做到有记录、能追溯、可视化,学期结束时,根据学期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出劳动达人、劳动实践优秀班级。
学校还借助“家校社共同体”,通过“益动”中学志愿者联盟、校园义卖活动、美丽乡村“小红帽”行动等系列活动开展“新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从个体自我成长走向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现如今,在崧厦街道中学的校园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