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教融合”
打造“一校一品”
我区积极推动社会力量
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补充
本报记者 成波
“时代在召唤”的旋律想必能唤起不少人对于课间操的记忆。时代在进步,学校体育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武术、跳绳、排球、踏板、国标舞、跑操、平板支撑……课间操还能融合这些元素?答案正由我区各校奋力“书写”着。
区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林亦敏介绍,传统的课间操一般都是广播体操,让学生们略感乏味。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为各校构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空间。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区积极倡导全区各校基于校情、学情、地域项目特色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并将校本课程纳入体育课、大课间和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夯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体教融合”和“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背景下,我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这已在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和推广过程中显现作用。
将“体艺特色教育”作为名片的重华小学,体育绝对是一个能够展现重华小学风采和底蕴的学科。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弯弓似射雕。顶天立地臂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左顾右盼任耳瞧。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本学期,重华小学在大课间推广学习八段锦,学校特邀区少体校教练朱剑萍和区健身气功协会的专家们对师生进行指导,规范动作,师生习练得热火朝天。
“我校还推出了武术操作为课间操,不仅增强重华学子的集体凝聚力与荣誉感,更让学生从武术中习得自强不息等良好品质。八段锦、武术操等的加入,让我校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文化。”重华小学体训处主任郑燕军介绍,学校建设有一支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拓展专业特长,加入各体育专业协会强化学习,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丰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啦啦操是一项集娱乐、健身、艺术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它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显著作用。我区不少学校都推出了特色啦啦操,与体能素质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课间操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做操的兴趣和质量。
东关中学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认定的绍兴地区首个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啦啦操社团多年来参加各级大赛斩获荣誉无数,更令人欣喜的是,该项运动作为课间操,在全校推广,让校园满溢青春动感。该校的啦啦操特色课间操以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创编时遵循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整套操分为健身啦啦操、体能加油站Tabata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放松与拉伸等三部分,集健、力、美三者为一身,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又可以灵活调整,锻炼效果佳,深受学生欢迎,具有较强的运动美感。啦啦操在东关中学的活力迸发,也离不开上虞区健美操协会的支持。
实验小学和百官小学的韵律操、滨江小学的体能素质操、博文小学的少儿篮球操、城南中学的搏击操、道墟街道中学的排球操、金融街杭州湾学校融合多个舞种的课间操……从传统到个性,课间操正变得越来越“赏心悦目”,让孩子爱上运动,强健体魄。“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全区正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课间操格局,推动体育教育更加契合青少年兴趣所向、成长所需,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成长为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林亦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