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村,在劳动中寻找“田园味道”
——下管镇小在“双减”背景下积极探究劳动与实践课程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成波
![]() |
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近日,下管镇小掀起了一阵“春耕”的热潮。看着学生们学耕种、忙春耕的一幕幕劳动画面和一篇篇“忙后感”,校长柴哲海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有了手脚沾春泥的兴趣,劳动教育有了落脚点,“双减”背景下的劳动与实践课程建设更有了“田园味道”。
“重农兴邦,教育先行。我们农村学校应该大力依托乡村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们了解乡村历史,锻炼劳作能力,感受耕读文化,这是‘双减’之下的具体举措,也诠释着教育的意义。”柴哲海说。
传承
以乡村文化滋养乡村学校教育
“我们农村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劳动教育。”劳动与实践课程负责人之一的许炜强老师说这句话时,语气中不乏无奈。
地处虞南山区的下管是一个革命老区,这里四面环山,远离城区,交通相对不便。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长期离乡在外工作,隔代抚养、隔代教育现象严重。“老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在我们农村的条件也好了,在老一辈娇惯、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之下,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农具不识、五谷不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加速了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许炜强说。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那就在学校里“补”。下管镇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先天优势,早在2002年就开始有意识强化劳动教育。学校结合乡贤教育,开展“学习徐懋庸 争做有用人”活动,组织“山里娃农科技协会”,在校内开辟了桃园、枇杷园、樱桃园、板栗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师生对当地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培育进行实践和研究。
近两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下管镇政府的支持下,下管镇小投入30万元,重新整修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山里娃校园农场。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与下管镇春蕾农业合作社“牵手”,开辟“下管镇小校外农场”,并特聘春蕾农业董事长王园园为校外农场劳动指导教师,聘请深谙农业种植技术的退休教师和资深农技师为校园农场的指导教师。
“老师,这个要不要剪掉?”“老师,这个剪到哪里比较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修剪?”春日暖阳下,下管镇小的师生们在校园农场里忙碌地剪枝除草,教育随着欢声笑语自然发生。
“立足脚下的土地,根植泥土的劳动教育才会有生命活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力求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底蕴、价值理念等,以乡村文化滋养乡村学校教育。”柴哲海表示,沿着乡村特色劳动育人之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就是一所农村学校“最亮”的名片。
发展
研究性学习让劳动更有“教育味”
“基肥对土豆的生长、高产非常重要,必须要在种植土豆的时候给土豆施足基肥。根据本地的土壤特点,我们一般施磷肥。然后放入土豆种子,盖上松软的细土,再在上面施足够的钾肥:一般是草木灰或者发好酵的羊粪灰、鸡粪灰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下管镇小的《小土豆生长记》课程又在校园“田间地头”开课啦!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边种土豆,一边传授栽培要领和注意事项。
“种土豆要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行,要把土深翻,种植的间距在15至20厘米……”五(1)班学生周亦涵在当天的“种植观察日记”里这样写道。四(1)班学生徐天说:“真想不到,原来种土豆还有这么多学问啊!”
“小土豆生长记、给番薯找家、邻里关系、距离产生美、轮作的秘密,这些主题学习都是我们的‘小问题大发现’版块内容。”许炜强介绍,《小土豆生长记》课程带领学生进行植物生长的观察,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画小报;进行植物与土壤的探究;研究哪些植物之间能够共长共生,哪些植物之间互相相斥;研究植物株距之间的关系;探究为何细豆、蚕豆、花生等作物需要轮作。而除了探究劳动下科学教育的“小问题大发现”板块,下管镇小的劳动与实践课程还有指向美术教育的“小画家大创意”、指向技术研究的“小改进大作为”、指向综合实践提升的“小菜园大营养”等丰富内容。通过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技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据介绍,去年9月,下管镇小的课题《以校园农场为抓手,培养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研究》在上虞区教科所立项。同年11月,下管镇小与鹤琴小学合作的《基于校园农场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在绍兴市第二批“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研究项目里立项。随着两个课题的立项和推进,下管镇小的劳动教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