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新学期,教体系统将持续深化“活教育”理念,坚持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加快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以强化育人实效为目标,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为目标,立足德育工作队伍发展全局,以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核心,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培训项目,整合资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实施青少年“真善美”种子工程,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牢固树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德育理念,将德育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各校将创新德育载体,积极开展基层探索,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标兵等的评选活动,组织“五好学生”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
——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重点,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开展“国旗下讲话”、清明祭英烈、军训双拥等,开展国防教育。每学年至少一次组织开展好科普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中华经典诵写讲等主题活动。精选并培育学生精品艺术作品(节目)参加省、市、区各级中小学艺术节,开展优秀社团、精品社团和精品社团群评选,组织“活教育”系列成果展示暨社团文化节活动。
——加大实践育人的力度。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作用,实施好“春泥计划”,开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等,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课余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区内各类优秀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
——推进管理育人落实管理细节。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贯穿落实到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切实加强班集体建设,把环境整洁、精神团结、学习努力、秩序井然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目标,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单亲家庭和新居民子女、留守儿童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思想行为困难、心理和体质特异的学生,倍加教育关爱,落实好“一帮一”帮扶、“代理家长制”等举措。
——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各校(园)有计划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安排专项指导的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召开好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发挥好家委会作用,鼓励适度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区首批优秀家长志愿者评先活动。充分依靠社会组织,共同关心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教体系统将健全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立年度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将加强法治副校长、班主任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深化德育创新与科研,组织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和班主任工作案例评选、德育微创新“4+1”等活动;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德育工作评优表彰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