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传承非遗文化 润泽学生成长

——上浦镇中探索“双减”背景下“非遗”教育的实践和感悟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为学校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所以,“非遗”进校园,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活动。为此,顺应“双减”落地新要求,上浦镇中充分发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开辟“三个课堂”育人新路径、构建“三个资源”育人新体系、打造“三个一批”育人新载体,探索“非遗3+3”教育模式,同时结合课后服务创新继承和发扬地域非遗文化资源,探索推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进而让优秀非遗文化种子厚植学生心中。

  开辟“三个课堂”育人新路径

  建设“展馆课堂”提素质。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精心建设非遗专题文化场馆。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越窑青瓷文化体验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狴犴龙舞展览馆,通过文化展示、课程打造、课堂教学、人文实践、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专题文化展馆功能。结合“双减”新政实施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越窑青瓷、民俗文化、狴犴龙舞、民俗文化、红色剪纸等系列主题展示活动。推动单向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互动的展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将文化展馆打造为复合课堂,转化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教科书,改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实效。

  创新“舞台课堂”重体验。开展志愿讲解课堂,将校园划分为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狴犴龙舞文化传承区、民俗文化传承区和东山诗词文化传承区等4个文化片区,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讲解服务。开展社团主题教育活动,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组织一年一届的“校园非遗文化节”,引领广大师生踊跃参与不同文化元素融汇交流,进而培养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学生。

  推进“实践课堂”促传承。“双减”落地后,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时间增多,学校顺势而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期间,越窑青瓷、东山诗词、狴犴龙舞、剪纸、茶艺、绍兴莲花落、绍兴越剧……许多富有乡土特色和历史厚度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课程进入了学生的课后服务“菜单”;一些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也从“师傅”变身为“老师”,纷纷走进校园。

  构建“三个资源”育人新体系

  建立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学校因材施教,开设不同种类的学生社团,结合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传承人来校授课,将非遗传承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学校挖掘各类地方课程文化育人资源,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构建学校“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学校开展非遗项目教学工作,推出了适合中学生的非遗读本《越窑青瓷》《狴犴龙舞》《东山诗词》等,让非遗文化课既有实践操作课,又增加了理论依据和统一规范。

  构筑富有实效的“组织体系”。学校制定《上浦镇中学非遗项目进校园实施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案与制度体系。学校构建“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队伍体系,学校选派教师,协助传承人系统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分步骤开展教学。学校教师跟随传承人学习,成为传承的生力军,优化了师资力量。

  拓展内涵丰富的“资源体系”。学校以绍兴市级立项课题“地域遗存文化传承课程实施研究”为载体,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鼓励校内教师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组织教师参加非遗师资培训、将非遗传承人引入学校、与区文化馆联合开展瓷源养成计划、申报非遗研学基地等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引入校园,让非遗项目与课后服务无缝对接,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正在重点开发非遗传承课程群、东山文化课程群和实践教育课程群。至今,学校已有省级精品课程1个,绍兴市级精品课程群1个,区级精品课程6个。

  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学校相继建立非遗课堂筛选、确立、施教、评价等制度,定期督促和评估。结合“最美教师”和“五好学生”评选,出台并完善系列评估机制。

  打造“三个一批”育人新载体

  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学校通过设立非遗课程,让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融入生活,通过学生影响到每个家庭,并深入社会,让民间宝贵的手工技艺延续生生不息的鲜活力量。学校开展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而且让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种植在了学生心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小小“传承人”,继而实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让传统艺术之花在校园内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培育一批精品社团。学校开设了越窑青瓷、狴犴龙舞、剪纸、茶艺、东山诗词等具有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学校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现场示范、专题讲解、片段重现等,打造言传身教、双向互动的课堂体验。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师资方面为社团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学校的越窑青瓷社团、狴犴龙舞社团和东山诗词社团被评为了上虞区精品社团。

  搭建一批育人平台。学校“非遗”教育工作经过数年积淀,如今特色日显。校园里成立各种非遗文化社团,构建了非遗文化课程群,建设了非遗文化展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小“传承人”,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教学传承基地学校。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深入,社会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全省各地文化旅游节、浙江省全运会、上虞区祭舜大典、中央电视台、乡村文化礼堂……都留下了我们学生表演的身影。近几年,学校越窑青瓷社团、狴犴龙舞社团在各地演出近30场,“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收获了良好口碑。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传承非遗文化 润泽学生成长 2022-03-05 上虞日报2022-03-0500009 2 2022年03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