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教育周刊·风华正茂

承一杯乡情 寻“边城”之魂

901班 陈赟

  爱乡,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真挚情感。学校组织了“越贤少年行在小越”系列研学活动,让我们用心品家乡韵味,明故乡风情,听家乡历史。今日,我们走进田家村,重寻那田家村的故事。

  一路顺沿小巷街里,轻抚青苔石壁,我们来到了老街。老街,有一条老河,河以西属上虞,河以东属余姚。它隔住了地界,一划便是几百年,却从未阻断河岸百姓的安居乐业。听村里人说,吃完晚饭,总会有人调侃说要到余姚去走一圈。其实,也只不过是跨过了太平桥罢了。村里很多桥被重新拆造,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双邑桥”了。石桥中央刻有“彩虹临虚”四字,右刻“一条彩虹上临虚,三洞水光遥天楼”,左刻“一声欸乃镜看中,三洞流泉影底月”,一方余姚,一方上虞,隔水相望。

  离桥不远有一座古老的关帝庙,在这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当“黄梅时节家家雨”便有唱大戏的传统。田家村的“黄梅戏”正如梅雨一般漫长,台上人唱着人间愁乐,台下人细品柴米油盐。一场戏,戏中人,戏外人,淡烟缭魂,浑浊的眼中在寻找结局的圆满。

  来到田家村,有一个地方必去,这里藏着田家村的历史,那便是紫荆堂,田家的宗氏祠堂。这虽只是原先建筑的一部分,但能够存留下来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堂前高挂着“紫荆”二字,史书记载:古时京城有田氏分家,欲将一株紫荆截为三段。待截树时,发现树已枯萎,落花满地,长兄不禁长叹:人不如木也。此后兄弟三人便不再分家,和睦相处,紫荆树枯木逢春,花繁叶茂。后来“白头兄弟相依切,零落田家旧紫荆”正是此意。

  紫荆堂廊柱上刻画的民国对联,甚得我们欢喜。这些对联是由十四位辛亥革命时期的名人所写,对联见证了历史的沧变,一字一划都注满了岁月。祠堂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繁阔,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虔诚。

  随后,我们便前往了解田家英雄的路上,去到了“田家二杰”故居。田时霖先生,又名田澍林,字世泽,浙江上虞田家人。田时霖不仅是清末民初的上海工商业巨子,有名的慈善家,更是一位爱国忧民的义士。他四处赈灾救民,造桥铺路,不言功,不入仕,坚持实业救国,被尊称为“澎林老爷”。另一位田祈原先生被圈内人誉为“一匹驰骋上海商界的神骏”,可他从未忘记家乡对他的养育之恩,曾创立永丰乡紫荆小学和凤荫女子小学,又同田时霖等一起协办了永济医院,这可是20世纪30年代上虞、余姚两县一所著名医院。

  如今,两位英雄逝去在了历史风霜里,但他们的精神风采广为流传,生前事迹被后人铭记在心。他们的故居饱经风霜,却和时代精神产生了共鸣,仅是故居墙门内所刻的“旧德先畤”,便承载了老辈人让子孙传承祖先为人处世的良德的厚望。

  这里只是一个“边城”,很简单,很朴素,却流传着经典的味道。

  指导教师:冯霞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风华正茂 00011 承一杯乡情 寻“边城”之魂 2022-01-15 上虞日报2022-01-1500014 2 2022年01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