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提质教育营造新生态

——崧厦街道中学探索“双减”背景下活教育的实践和感悟

  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提质教育营造新生态

  ——崧厦街道中学探索“双减”背景下活教育的实践和感悟

  崧厦街道中学 马永庆

  多年来,崧厦街道中学始终秉持基础教育靠前、特色教育领先为办学目标。去年8月,学校成为浙江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学校,在面对“双减”这一全新课题时,学校本着以学生意愿为本、家长需求为要、提升质量为重的原则,有序、高效、优质地行进在“双减”路上。

  兼顾两头 托管显特色

  顺应学生实际和“双减”要求,我校注重抓好早晨和傍晚时间段“两头”管理。

  崧厦街道中学是全区最大的一所乡镇初中,绝大多数家长靠农业、手工作业劳作和企业工作谋生,很多家庭要起早干农活,不少小企业开工较早,出现家长为了赶早班提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情况。实施“双减”后,考虑到学生长时间集聚在校门口不安全,学校因时制宜、因情施策,我校推迟至6时40分开放校门,开展特色早间管理服务。接着,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或体育教师带领下,开展排球、篮球、跳远、长跑等训练活动,既培养了体锻意识,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为体育中考夯实根基。7时20分以后,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回教室开展自主阅读。

  同时,以“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的方式,细化管理课后服务,解决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锻炼的症结。一是落实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实施学生体质刚性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素养操比赛、排球基本功测试、班级3V3篮球赛、拔河、跳绳、踢毽比赛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运动中拥抱快乐,在协作中唤醒积极因子。二是实行“菜单式”课程项目推进制度,统筹安排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每周利用两天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好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愿选择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书法、绘画、舞蹈、合唱、手工制作等社团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校园艺术和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双减”工作的开展。

  精耕细作 作业一站清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重心回归学校,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到底该怎么上,作业怎么布置,校内如何提质增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此,学校在教师备课、课堂管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法指导等方面做了尝试。比如实行单元主题备课,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利用智慧教室、录播教室等平台,借助“互联网+”不断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交互平台。我们鼓励每位教师上好“四课”,即上好“家常课”,提倡“串门课”,实行“推门课”,亮出“教研课”。在课堂问诊活动中,我们倡导听课教师分成3个小组,设置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练习等3个不同观察点,确保教研质量。

  在作业布置上,落实“三精四必”要求。即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做到“作业不出校,难题不回家”,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一是作业精选。教研组、备课组统筹规划,班主任、科任老师协调控制,在学校“三学”课堂的课题引领下,教师依据学情,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严控作业总量及时长,确保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二是作业精做。根据学情设计《学生分层作业手册》,科学布置分层作业、靶向作业。具体办法是:教师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难度和数量不同的A、B、C三类作业供学生选择。薄弱学生以稳固基础为主、优秀学生以难点突破为主,实现个性化作业精做,减少机械重复作业。三是作业精讲。精准分析作业完成质量,靶向讲解作业重难点。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组建以各班文化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后辅导团队轮流参加晚自习管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解惑。

  盘活资源 课程融五育

  “双减”下的第一个学期,学校继续探索课后服务的多种可能性,并在“课上”“课后”两方面同时发力,优化教育教学各环节,采取指向学科素养的“学科”作业与指向“五育”并举的“节日”作业“双线”并进方式,做到“课时”作业分层化、“周时”作业精准化、“实践”作业自主化,以学科整合“五育”融合。

  同时,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周末“带娃难”的痛点,学校倡导探索建立“学伴小组”,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成长。学校建议以同班级、同年段、同小区(村)或共同爱好等为主要考量因素,组建村级(社区)学习小组,每周由1位同学轮流担任组长,而其家长则作为志愿“校外辅导员”,协助小组长共同筹划安排,担当起周末“共享父母”的职责,发掘“双减”周末的无限精彩。同时积极引入社区公共资源,提供场地、搭建平台,如参加社区学校、参观吕家埠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祝温村农事研学等,助力学生成长空间“扩容”。

  学校持续推动劳动教育等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落地,将劳动行为转化为技能,将劳动意识转化为态度,将劳动实践转化为习惯。崧厦街道中学地处中国伞城,极大多数家长靠农业、手工作业劳作和企业工作谋生,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优渥土壤。本学期以来,学校借力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校务劳动(如开展卫生死角大家找、劳动教育主题征文、科技创新作品展等活动,并根据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劳动实践之星、劳动优秀班级等)、家务劳动(如开展“今天我当家”孝亲活动、“晒劳动”打卡最美学生榜单等,推动劳动教育向家庭延伸)、社会服务劳动(如开展文明礼仪督导、敬老爱老活动,评比出最美劳动实践小队),整合家、校、社资源作用,积极探索“以劳育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树美、以劳创新”的特色育人新路径。

  帮扶联动 打好组合拳

  “双减”工作的难点,是在减负前提下不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减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实现减负提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校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带领教师深化对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解,破解专业发展困惑,帮助他们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跨越。

  一是“帮扶联动”分级分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发展重心成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帮扶联动”,并深入开展覆盖全体教师校本培训的“四大工程”,即“青蓝工程”“起航工程”“骨干工程”和“领航工程”,分别对应职初教师、成熟型教师、区域与市级骨干、专业名师。这“四大工程”打破了学科边界,立足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优势与潜能,精准施策,充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生力。

  二是搭建多元科研支撑平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教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学校搭建了多元科研支撑平台,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成长飞跃。其一,创新科研机制,挖掘教师潜力;其二,依托“问题中心”,开展精准研究;其三,开展多元评价,激励科研突破。出台《名优教师奖励办法》、《后30%学生成绩提升考核制度》等,在公平公正、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引领下,大家积极投入教科研实践,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科研自信。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提质教育营造新生态 2022-01-15 上虞日报2022-01-1500008;上虞日报2022-01-1500009;上虞日报2022-01-1500010;上虞日报2022-01-1500013 2 2022年01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