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了农村长远发展
——崔煜忠在东关街道工作期间两三事
本报记者 楼丽君
![]() |
“我们村就是崔主任在东关任职期间开始富起来的!”东关街道马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建刚动情地说。
马山村由湖村、南横江和车村三村合并而成,位于104国道边,区位交通较为便捷。
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崔煜忠担任东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在2010年初的一次走访中,他发现马山村虽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缺少方法和路径。
“10年上前,村级收入少得可怜,常常面临‘无钱办事’的尴尬,就连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也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胡建刚回忆。崔煜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马山村有座废弃多年的矿山,如何将它变废为宝?崔煜忠动足了脑筋,他实地调研,又召集村干部及国土等站所负责人开会讨论,将废弃矿山76亩土地复垦利用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近一年努力,昔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光头山”种上了瓜果蔬菜,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这边废弃矿山焕新颜,那边曾一度“烂尾”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也“起死回生”。“别看现在企业集聚,产销两旺,当时因资金链断了,村里每年要亏100万元。”胡建刚说,2010年,村里引进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却因投资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建设到一半的工程项目被搁置。崔煜忠见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制定政策,短短两个月时间,筹集到1300万元资金,占地21亩、建筑面积近6700平方米的“烂尾”项目按下重启“快进键”。2013年项目建成后,崔煜忠又当起招商引资“店小二”,帮村里成功引进12家企业,形成了LED家庭工业集聚区。
如今,马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光二极管生产专业村。全村拥有发光二极管企业近30家,从业人员千余人,年产值破亿元,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发家致富。
曾跟崔煜忠共事三年的东关街道工作人员颜吉潮还没从突如其来的噩耗中缓过神来。他说,不仅仅是马山村,崔主任实施“一村一策”,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破题。高泾村物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马家桥村物业经营用房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8万元……
“崔主任在东关工作的那三年,脚踏实地、尽心尽力,不盲目追求个人政绩、面子工程,因地制宜、着眼长远,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谋划,也为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等打下了坚实基础。”东关街道人大工委原主任金民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