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视角和人文情怀的结合
——区政协医卫界别履职侧记
本报记者 冯楠
14人的区政协医卫界别,既有一线医生,也有医院管理者,还有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自去年12月我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们的工作变得更为忙碌和紧张。“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医卫界别第二召集人谢铭志感慨地说,委员们也都有一种想做事的心情,不满足于当一届委员只开几次会写几份提案,希望能积聚力量对本行业有所推动。
据了解,2020年疫情发生后,医卫界别专门组织委员深入区疾控中心、上虞人民医院作调研,对如何完善我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体系,尤其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依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能,提出了许多精准的意见、建议。
“大家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会有更多细致入微的体会和观察,整体情况的把握和设想。”区政协提案和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林水德介绍,所谓医者仁心,纵观医卫界别提案,多以问题为导向,所提建议往往包含着鲜明的专业视角和人文情怀。
以医共体建设为例,从正式组建到步步完善,其中就离不开委员们的接力推动,包括实地调研、提交提案、民主监督等。
为探索破解基层医院冷冷清清,上级医院“名医看小病”、人满为患的矛盾,上虞人民医院院长、赵之青委员曾在其提交的《对“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的一些思考》和《关于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建设的提案》两个提案中,建议向上要积极争取医院最需要的专家和科室支持,向下要力求做到精准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并寻求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
2019年,上虞区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组建起上虞人民医院和上虞中医医院两大医共体,实现全区乡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在这一背景下,一个集界别之力的联名提案《关于积极构建医共体建设五大坐标的建议》又适时出现,针对实际运行中工作机制、配套政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尚待完善深入等问题,提出对内要进一步加快突破创新步伐,推动实现区内医疗服务均等同质、城乡就医方便高效、医务人员互通评价等;对外要进一步加大与上级大医院合作办医力度,来提升区级医院综合实力。令委员们欣慰的是,随着我区医共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单区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乡镇街道已成常态化,还实现了县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移动查房、远程手术协同等智慧医疗服务,大大方便了基层百姓的更快更好就医。
“全面三孩都放开了,补足儿科医疗短板刻不容缓。”上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叶珊丰委员在多年的门诊部工作中发现,在现有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下,儿科医生的付出与所得往往不成正比,使得人才引进难,流失多,以致儿科常处于缺员状态。新生儿科主任、钟凤娣委员更是深有体会,“儿科病患往往不善表达,是一门‘哑科’,变化快,风险大,责任重,所以不少人也不看好小儿科。”经走访调研,她们发现,这也是各大医院的通病。对此,两人就儿科诊疗服务现状和改进积极发声建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时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改变,也能为患者带来很大方便。”不少委员感慨,老百姓看病吃药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有时因受制于体制机制上的一点“瑕疵”和不完善,往往轻轻拨一拨,就能推动解决。如因有感于慢性病患者频繁跑医院、医生又忙于开方的现状,谢铭志委员建议,要适当延长慢性病药物的处方周期;因了解到特病特药只与区级医院挂钩,以致患者需要经常大老远地跑城区,叶珊丰委员提出了特病属地化管理建议,让特病患者就近配药;因同感于医务工作者因外出参加各类学习而加剧了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陈双和委员倡导建立本土品牌医学学术论坛,把专家教授请上门,以在尽量减少停诊的情况下保证医务工作者的深造学习。这些接地气又具操作性的提议,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和落地。
医卫界别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舆论热点,组织委员发挥特长,在深入调研、加强监督,就医疗改革、慢性病治疗、中医药推广、食药安全、青少年近视防控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对推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