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民生

一户一档一服务方案

个性化帮扶构建社工服务新模式

  本报讯 (记者 冯洁娜) “困难总会过去的,我们一起想办法。”近日,崧厦街道社工站社工高潘松再次来到共和村困难户朱先生家中走访。朱先生患有尿毒症,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家里入不敷出,是否让女儿考研成了夫妻俩的心病,整日愁容满面。“我们会尽力通过社会网络为菲菲在假期寻找兼职补贴家用。”今年来,社工们定期上门慰问、想对策,朱先生脸上多了笑容,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心。

  连日来,崧厦街道社工站社工们根据前期摸排情况,再次走访了解受助家庭的现状与需求。“深入走访后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最现实的困难,同时挖掘潜能,为困难家庭点燃希望之光。”高潘松介绍,团队为每一户探访对象,进行了准确的需求评估,建立“一户一档一服务方案”电子档。

  这样高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自于区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在个案访谈过程中摸清困难家庭遭遇的困境症结后,如何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是社会工作的重点。”区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符凌云告诉记者,前期走访中,社工对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后期,社工们将继续跟进服务,通过多方途径,链接适合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源,缓解其生活困境,促进家庭增能。“只有让受助对象的生活发生向好的转变,才是社会工作价值的体现。”符凌云说。

  个性化帮扶,不仅大幅提升了救助对象的满意度,还极大增强了其融入社会的信心。家住小越街道越兴社区74岁的陆奶奶在社工们的细心引导下慢慢释放心情,从情感伤痛和心理困境中走出来。陆奶奶中年丧子、后又丧夫,心情一直低落,极少和邻里接触。“我们和老人一起吃饭、陪她说说话,她也渐渐开朗了,还主动去邻居家串门了。”社工顾小珍说,现在陆奶奶已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在区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指导下,东关、道墟、小越、崧厦、汤浦等乡镇街道社工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工作。道墟街道社工站集结80余名旗袍爱好者,通过开展旗袍秀公益培训,举办旗袍秀演出活动,成立“墟上花开”文艺联盟,实现从兴趣类组织向互助类组织的转变。东关社工站围绕新老居民共融,开展多种互动活动,让外来居民熟悉东关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从而达到共享银东关共建银东关的社会服务目标。

  “社工可以介入的方向和内容正不断增加,对社工机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定制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助力全区形成完善的社工服务体系。”符凌云表示,接下去,将围绕困难家庭帮扶、困境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守护等社会基础项目服务,创新设计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品牌服务项目,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和社会参与度。


上虞日报 新闻·民生 00003 个性化帮扶构建社工服务新模式 2021-12-06 上虞日报2021-12-0600003 2 2021年12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