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时尚又智慧
崧厦街道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
本报讯 (记者 何静媛) 屋舍俨然、花草掩映,整洁的村道上不见半点生活垃圾,时下的崧厦街道联塘村优美宜居。昨天上午,记者在村里看到,垃圾分类收集员驾驶着装有智能感应秤的垃圾收集车,正忙碌地穿梭在村民房前屋后。
智能分析+数字监管,让联塘村的垃圾分类时尚又智慧。但在一年多以前,联塘村作为崧厦街道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数字化新模式的应用也曾遇到过“绊脚石”。当时,村里采购的智能垃圾收运车相比原来车型大,无法到达部分农户家门口,收集员需要走更多的路才能完成收运工作,且分类工作对村内较小道路的交通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时间村里有了怨声,村干部也有了畏难情绪。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村民的生活环境,试点村更要为各村提供样板。”周瑜是崧厦街道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工作进入了关键期,她却不慎在工作中闪了腰,走路都疼痛难忍。但她咬咬牙,坚守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最前线,与车辆销售公司沟通联系、陪同调研,优化车辆设备布局;做村干部、收集员和村民思想工作……很快,智能化设备顺利推广使用。去年,该村成功创建为绍兴市垃圾分类示范村,目前正积极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和城区相比,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而崧厦有40个村社、15万人口,管理难度很大。”周瑜表示。一直以来,街道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补齐关键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激励,全面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今年,街道进一步做好村(社)垃圾分类工作,以“千万工程”予以保障,对各村采购的分类设备,以及各村绿币计划、积分奖励按照比例进行奖补;在去年联塘、潘韩等8个村及3个社区实质化运作基础上,新增8个村实施智能化管理,力求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落地。同时,开展金都豪庭等3个小区的“定时定点”工作。
街道还积极培养了40个村(社)垃圾分类专职督导员,作为“垃圾分类宣讲团”,开展多种形式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33000多户的入户宣传工作,举办培训会65场、各类宣传活动40场,发放宣传单、宣传册10万份。“垃圾分一分,崧厦更美丽。”这些口号已深入每个崧厦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