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2班 张瑜
细读《红星照耀中国》,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了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 。时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这丝毫不妨碍斯诺告诉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面对误解和扭曲,中国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乃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也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化的衡量尺度。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信念 。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他用事实向世界宣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与同一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红星照耀中国》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指导教师: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