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聚力,
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
为建设具有上虞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提供“道墟样板”
公共文化让“品质道墟”更具温度
近年来,道墟街道围绕“品质道墟”发展思路,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出一条“多方聚力、补齐短板,社会运营、覆盖城乡,志愿融合、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公共文化与文明实践交相辉映,让新时代“有道之墟”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努力为建设具有上虞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提供“道墟样板”。
多方聚力,
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
“江南水乡 有道之墟”,道墟素有“文化之邦”美誉。自2013年以来,道墟街道着眼补齐公共文化建设短板,着力构建街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积聚社会各方力量,高品位规划、高质量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推动设施布局从“全设置”走向“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随着街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的推进,截至2021年,投资近1000万元、占地5816平方米、建筑面积2471平方米,融展示展览、公益培训、图书阅览、百姓剧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于一体的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面开放。同时,建成村级农村文化礼堂15家,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16572平方米,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家,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实现街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街道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6平方米,城乡“10分钟文化生活圈”全面建成。
与此同时,道墟街道街村两级多方聚力办文化,共建共享氛围十分浓厚。早在2014年,称海村乡贤阮兴祥得知村里建设文化礼堂资金不足,主动向村委会请缨,出资200万元建造称海村乡村大舞台,完善文化礼堂阵地建设。2015年,崭新的文化礼堂建成后,阮兴祥还出资成立“文化礼堂基金”,总基金额150万元,每年认捐4.5万元作为文化礼堂日常活动经费,并实行“一季一计划、一月一小结”,建立了常态化自我管理长效机制。称海村文化礼堂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五星级文化礼堂”,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近年来,道墟街道乡贤助力文化礼堂建设蔚然成风。2019年,身为省政协委员的美术雕塑家阮文龙得知家乡联江村建设文化礼堂,主动回乡为村文化礼堂布展谋划,将以“鲁迅和闰土”为素材制作而成的雕塑小品赠送给家乡文化礼堂。随着乡贤回归,“三师三员” 回乡,各村文化礼堂成为乡贤回报家乡的平台。自去年开始,各村乡贤纷纷回乡举办各种义诊、讲座、服务等50余场次,五四村、中联村、联江村、钱上村等企业家纷纷出资建立“文化礼堂基金会”,为文化礼堂长效运营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86岁的企业家阮水龙心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之情,捐资1500万元建设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兼家宴中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礼堂。阮董事长还亲力亲为,和村主要干部跑规划、忙设计、多方协调建设之事,并于10月21日举行了捐赠暨奠基仪式。目前,该工程即将破土动工,目标打造绍兴市级文化礼堂样板工程。
社会参与,文化场馆高效率运营
近年来,道墟街道街村两级积极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我们的节日”“乡村春晚”“民间文艺才艺秀”“孝亲敬老节”“少儿读书节”等大型公益节庆活动,持续开展地方戏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进文化礼堂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场馆运营社会化,扩大公共文化的供给面和受众覆盖面,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200余场次,把文化“种”到了群众的生活里。
街道文化站是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长期以来,由于受编制人员限制,常态化运营缺乏基本保障。2019年道墟街道新文化站建成后,如何突破运营瓶颈成为题中之议,街道党工委认为“唯创新才是出路”,组成专门班子破解“街道文化站社会化运营” 课题,专门请教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针对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的难点进行分析、答疑,借鉴嘉善魏塘街道的经验,认真探索社会化运营之路。通过竞争性磋商购买服务,邀请专业团队负责运营,让文化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站运营指导和监管上,保证文化站运营的高效率。
街道文化站开放运营一年多来,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年进站2万余人次,组建越剧、莲花落、管乐等特长班5个,共有学员145名;图书馆进馆人数达1.23万人次;组织朗诵、非遗传承、宣讲比赛、莲花落专场等文体活动10余场次,下半年又开设周六电影专场,极大地发挥了其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同时,街道为提升服务品质,今年又投入40余万元重新布置视觉艺术展厅、亲子阅览室、练功房和培训室,添置自动借书设备等,成功创建绍兴市城市书房。
此外,街道创新文化站的示范辐射作用,群众文艺团队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志愿融合,文化服务高品位推进
道墟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14年,以街道草根文化明星为主体,团队成员均有文化艺术特长。这些文化志愿者活跃在乡村舞台,服务于农村文化礼堂,指导乡村文化艺术团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弘扬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街村联动,送文化、种文化,每年为乡村文化礼堂送春联1万余副,组织文体活动80余场,培育文艺团队25支,唱响了农村文化礼堂的文明赞歌。
每逢传统佳节,礼堂总是爱心满满。春节,街村两级文化志愿者早早准备起文化“年货”,送春联、送“福”字、送演出、送摄影,让老百姓享受文化大餐。端午节,街道各文化礼堂和各村妇联联合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浓浓“粽”情。志愿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把端午粽送到低保户和老人家中,让这些特殊群体共享礼堂的温暖。重阳节,各村文化礼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尊老爱老中体验人生幸福。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的优势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宣讲是重点。道墟街道坚持理论宣讲“百姓讲、讲百姓、百姓听”,组织街村宣讲员“以赛促讲”,把党的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已开展宣讲68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传播科学理论的“大本营”、凝聚人心的“工作站”、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部”。
倪菊英是称海村文化礼堂文化志愿服务小组组长,她是一名热爱社会、钟爱文艺的文化志愿者,街道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村文化礼堂组织各种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00个小时。她又是一名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平时运用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带领称海村志愿服务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村里10余支文艺团队来到文化礼堂排练,她总是根据团队特点合理安排场地,让她们互不影响,乐得其所。2017年以来,她策划开展了“乡村春晚”“暑期夏令营”“ 重阳敬老礼”等15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20年评为“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
庙桥村退休工人王稼德是一位乡村文化名人,爱好书法、器乐等,身兼街道学诚书画研究院院长。他积极带领30余名书画爱好者开展书画创作活动,每年组织书画志愿者走进文化礼堂送春联、送展览,今年他还办班开展书法培训,手把手指导庙桥村书画爱好者。近日,区书法协会授予庙桥村“书法村”称号,王稼德户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户”。
2019年,道墟街道率先建成“在墟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街道充分运用文化礼堂阵地,做好文化礼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融合文章,率先实现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3年来,道墟街道积极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农村文化礼堂的阵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实现所站联动、资源整合、团队统筹、项目规划、科学运营,推动城乡文明由“盆景”变为“风景”和“美景”,打造全域化高水平文明之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