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年家贫无钱上学,19岁去上海闯荡世面,最终成为上海滩金融实业家。致富后,他萌生了创办学校泽被乡里的计划,于是办起了春晖学堂,之后更创办了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的百年名校春晖中学——
陈春澜事迹陈列馆见证仁者大爱
小越街道横山徐村,有一处中西合璧的晚清民国典型江南代表性民居——同兴里,这是上虞著名乡贤陈春澜和其侄子出资建造的,寓意“兄弟同心,共同兴旺”。
来到同兴里,迎面的是一座约三米高的陈春澜铜像,身材瘦削但精神矍铄。铜像一边依次排列“勤”“智”“诚”“仁”四字景观墙。沿着大理石和鹅卵石铺就的甬道往里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宅院大门。虽然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但同兴里仍保存完好,秋日柔和的阳光照耀在“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的牌匾上,似将他的故事娓娓道出。
陈春澜,名渭,字文江,他生于清道光年间,是陈家的第5个儿子。陈春澜14岁那年,他跟在汉口汇丰钱庄做“当手”(业务主管)的四叔陈雍亭做过学徒。19岁那年,他只身来到上海,在上海惇信洋行任“买办”(专司外勤)。就在这一年,陈春澜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借给了经营失利而无法回家的德国商人约瑟夫。5年后,他得到约瑟夫的还款和四船呢绒的报答。这第一桶金拉开了陈春澜新的人生帷幕。光绪十四年三月,在拼搏奋斗积累起较为雄厚的资金之后,陈春澜创办首家钱庄——永丰钱庄正式开张。之后他相继开设了寿丰、兆丰、五丰、宝丰、厚丰、和丰(后改为人丰)、滋丰、志丰、鸿丰、春丰(后改为春元)等十一家钱庄,经营触角远伸到南京、汉口、镇江、芜湖、九江等商埠,陈春澜由此成为上海滩著名的金融实业家。
陈春澜致富后,有感于自己幼年家贫未能读书,逐渐萌生了创办学校的计划:先办初等小学,以资递升,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将来逐渐推广。于是,他独立捐银五万元,在老家小越横山村创办了初等小学。为了给学堂取名,他诚邀时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兼修身课教员的同乡王佐,曾任江西新昌县知县、时已赋闲在家的朱鸿儒一起商议,两位乡贤建言:“一则学堂是您独资建造,‘春’字自不可少;二则学堂建成,给上虞的百姓带来福祉,就好像阳光给人们以温暖,就用一个‘晖’字”。这所学堂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春晖学堂”
1919年,陈春澜提出,学校在现横山春晖学堂的基础上续办中学,10万元应是够的,但凡事要想周全,再增捐5万元。1919年12月2日,上虞私立春晖中学校董事会成立,推王佐为董事长。1920年1月,董事会推经亨颐为首任校长,筹划办校具体事宜。校址原拟设立在横山,以其偏僻,多数校董事主张白马湖。4月,经亨颐离杭返虞。随后,王佐与经亨颐等购地包工,布置一切。因欧战以后材料昂贵,包工溢出预算,陈春澜又将扩办高级小学资金5万元并入春晖校筹办经费,先后20万元,以其中10万元建造校舍、置办设备,10万元购置上海闸北水电公司等股票作为固定资金。
1922年春,学校初具规模。同年9月10日,春晖中学开学,第一批新生57名,多数来自宁绍两地,也有来自杭嘉湖、苏南地区的,更有几名来自江西、湖南、贵州等省。附设小学也同时招生。早期的春晖中学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一代代先辈为“一洗从来之积弊”,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春晖中学这个名字,也因多名社会贤达参与教学,而永远留在了中国教育史上。
横山不老,春澜常青。为铭记、传承陈春澜精神,近年来,我区投入资金对同兴里进行全面修缮,并专门布置了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按照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分“乡间牧童”“沪上经商”“桑梓反哺”三大部分,以图板、实物、雕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陈春澜一生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