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白马湖

祠堂,独特的中国印

陆 军

  几位老同志经过几年时间的奔波调查,一本厚厚的《把根留住——上虞宗祠调查选录》终于编纂完成了。全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既有序言、综述、调查汇总等概况,又收录了散落于全区61处祠堂的详细情况,以及部分祠堂的家训族规等,足见编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敬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不变的家国情怀,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家谱和祠堂。如果说家谱告诉我们从哪里来的话,那么在祠堂里就可找到一切。祠堂在,祭如在,一切在。祠堂是一方最独特的“中国印”,也是安放灵魂的栖息之地。

  祠堂又称宗祠,由商周时期的宗庙发展而来,到宋时开祠堂之制,而在民间大规模开始祭祀始祖是在明嘉靖之后。上虞受虞舜文化影响深厚,民间崇孝尚德,聚族而居,稍大一些宗族都建有祠堂。据调查,截至2015年底,上虞尚存宗祠75座(不含祖堂),如果加上解放以后拆除的祠堂,推知解放初上虞宗祠不下百座。可见上虞人不忘根本的价值观由来已久。

  祠堂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历史的尘埃里历经风霜,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但更昭示着天地人间大道之理;在那里寻根问祖,能知道自己的本源,但便能感知到传承赓续的绵绵血脉,生生不息。

  祠堂是灵性的、亲切的,庄严的、神圣的,也是活泼的、多彩的。

  “祭如在”是历来祭祀的要求,祭神如神在。在祠堂,你可以感知到先祖灵性而亲切的存在,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一个远归的游子来到祠堂,会感到寻根的温暖,充满了家的味道。这种以血缘为基础、亲情为纽带,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所带来的归属感,穿越时空,保持了子孙与先祖在心灵上的沟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母体文化的血缘纽带,进而使族人在精神上得到团聚,行为上促进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祠堂不仅是列祖列宗的纪念馆,也是维系家族根脉的落脚点。

  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必须谨遵的祖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透过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能感知它的庄严和神圣,而这种庄严的神圣就体现在祠堂的家训、家规、家风功能上。这里是教化后代的圣地,也是勉励族人扶危济困、体恤孤寡,化解矛盾、主持公理的场所。祠堂里举办的各种活动,皆倡导族人正伦理、守孝悌、笃诚信、行懿德,激励子孙勤学务本,安土守业,遵循祖训,敦本追远。

  祠堂的活泼和多彩,体现在娱乐功能上,它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它的建筑规模、形制、装饰等,如门厅、戏台、享堂以及随处可见的对联、匾额和祠堂的名号,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族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每当逢年过节、迎神赛会、丰收喜庆等重大活动,祠堂都要演戏或举行庆祝活动,届时村民扶老携幼在此看戏文,听故事,祠堂又成了一个多彩的娱乐场所,让族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家国情怀。

  因此说,祠堂是正宗的中国“国粹”。国由家组成,家好国才好,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而祠堂作为家的发源地,它布散于中华大地,组成了人民心目中的文化符号,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信仰符号而凝聚在一起。由此,联想到刚刚举行的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这场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祭祀大典,不也是对中华民族大家族先祖最隆重的祭祀仪式?

  由国及家,由家到国,祠堂文化不得不令人追思怀远。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今天,青山绿水间一座座飞檐翘角、气宇轩昂的祠堂,不正是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它是乡土文化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乡人们情感连接的纽带、心灵寄托的所在。祠堂在,祭如在,一切在,我们才安然、释怀。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5 祠堂,独特的中国印
2021-10-27 4921960 2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