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森林突袭敌军,惨烈白刃战中奇迹生还,先后两次荣立“大功”,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模范。上虞老兵杭伯春深藏功与名——
当年他参加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本报记者 叶圣一
![]() |
![]() |
在虞北地区,流传着上虞老兵杭伯春的故事,人们说他参加过三大战役,骁勇善战,负过重伤,后来还为乡里乡亲做了不少实事。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牵线下,记者联系上了他的子女。
杭伯春,1924年生,时沥东乡人。1947年光荣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以及剿匪作战,两次荣立“大功”,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模范,复员后曾担任时沥东乡城东小乡副乡长,1970年因病去世,逝年47岁。
突袭作战,打了敌人措手不及
“我父亲1米8,个头魁梧,参加过三大战役,家里的相册里就有他佩戴参加战役后获得的勋章照片,仗打得很辛苦,但他复员后也只是偶尔会提起那些战事。”10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杭伯春长子杭建明家中,66岁的杭建明回忆起父亲的一言一行犹如回到往昔。
急行军,死命令!辽沈战役中期,45军133师杭伯春所在连队接到上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穿越辽宁境内老爷岭原始森林,绕后突袭国民党军铁路要道及兵站,限时16小时。”地图上直线距离目的地30公里左右,看似不远,但大雪封山,战士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轻装出击的队伍,物资也略显不足。
“一些新兵在中途休息时,解开绑腿时痛得直哆嗦,因为冰冻,绑腿已经与皮肤粘连,扯下来就是一层皮。”杭伯春曾经这么讲给子女们听。军令如山,有些战士在寒冷中倒下,他们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爬着跟着队伍,前进的队伍来不及哭泣,因为眼泪真的会冻住。山林里呼啸着北风与野生动物的嘶叫,非战斗减员并没有影响队伍的整体士气,他们成功穿越原始森林,随着总攻指令,打了国民党军一个措手不及,成功达成上级命令要求。
强攻要隘,冲锋中迎来白刃战
随着连队与团部汇合,更大的战役等着他们。通往锦州的一处要隘阻住了部队前进的步伐,连续五天前线部队强攻未果,战损严重,刚刚完成休整的杭伯春所在连队被紧急派往前线。
杭建明回忆,“记得有一年夏天,雨下得很大,村里的沟渠都淹了起来,父亲那时说,‘这水还不高,那年战壕里的血水都没到膝盖了。’”杭伯春说的这场血战正是锦州此处要隘的攻坚战。“听父亲说,那处卡口有好几个团的国民党军队,重火力设置很多,傍晚时分上的前线,只看到满眼的重机枪火舌从对面喷出来。”
跳进战壕的杭伯春配合医护兵,将重伤员、战死的战友拖回后方,攻坚指令随时有可能下达。“5分钟后,以班为顺列,分三排进行冲锋,跳进敌方工事进行白刃战。”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居第二排的杭伯春跳出战壕往前冲锋。第一排战友很快倒了下去,在重火力的压制下,向前每一步都可能是死亡。炮弹在身边炸响,但战士们还是绝不回头,第三排也基本消耗殆尽,幸存的战士们成功跳进敌方战壕,白刃战立即爆发,总攻号在杭伯春背后响起。
魁梧的杭伯春一边大声嘶吼,一边与敌人激烈搏斗。突然,他感觉一阵剧痛,短暂失去了意识,待恢复清醒,隐约看到约有一个排的敌人向他冲来。来不及多想,杭伯春摘下胸口仅存的两个手榴弹,拉开引信奋力向着人员密集处丢去,随着两声巨响,对面一个排左右的人被炸死炸伤,一众伤员在地上哀嚎,杭伯春也再度晕死过去。
当医护兵在尸体堆中发现杭伯春时,他已经生命垂危,“左胸中枪,子弹穿左肺,左侧肋骨被打断,右胸中刀,右侧肋骨断了三根,大腿中枪,还有大量的破片伤。”经过战地医院紧急救治,杭伯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被救了回来,部队记大功的通知传到病床,攻坚战成功拿下。
复员回乡,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
两个月后,杭伯春在能初步行走后就跟上了原队伍,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虽被安排在后勤步兵位置,但不甘落后的他还是频频冲上前线,抢回伤员。
1949年,杭伯春光荣入党,其所在133师随后多次参加剿匪作战。期间,他从前线抢回三名重伤员,最后这三人都活了下来。剿匪作战期间,他还在伙房发现有毒食材,因此又被记“大功”一次。
1953年,杭伯春从疗养院复员回乡,后被任命为当时的沥东乡城东小乡副乡长,继续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时在沥东乡工作的陈强告诉记者:“别看伯春块头大,但他干事心细,在乡里的口碑很好,也做了许多帮助老百姓的实事。”1965年,杭伯春参与筹建沥东人民公社手工艺联社,而这个联社成为了上虞一家建筑公司的前身。
伤病导致的体弱,让杭伯春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因为伤过肺,我父亲一入秋就会咳得厉害,有时还咳出血。”杭建明回忆。1970年,杭伯春病逝,年仅47岁。“那一年,我母亲几乎天天到坟上哭,但坚强的她还是将我们兄妹四个拉扯大了。”
透过杭建明的回忆,我们看到的是子弹炮弹纷飞的战场,是刺刀见红的决战,是杭伯春战神一样的英勇冲锋。回忆的语言只是战争残酷的万分之一,革命历史不容忘记,革命前辈不容忘记,硝烟散尽后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弥足珍贵,我们应不负先烈的牺牲与付出,拼尽全力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