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新商都·品味

笃螺蛳

朱利海

  “清明螺,抵只鹅。”绍兴,不愧是孕育鲁迅这样文学大师的地方,也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沾染了太白仙气的诗意之地,说句俗话俚语也极具谪仙夸张之诗风。它文学地道出清明时候的螺蛳,肉质鲜美味同食草之鹅,而且肉量饱满,墩墩是肉,长得肥嫩,可以抵得上整只鹅。

  小时候没有条件接触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但在老人们口中听到了“田螺姑娘”,领略了知恩图报、善良、勤劳、聪慧。从此“田螺姑娘”的美好形象铭记心中。那时也听大人演义“螺蛳与厂鱼赛跑”的故事。话说螺蛳与厂鱼比赛游泳速度,路程是绍兴到东关。从绍兴城北大江桥头出发,厂鱼是一路领先,到了都泗门,螺蛳不见了厂鱼的踪影。这时刚好都泗门进树排,一只到东关的快篷船停下歇息,在等树排。螺蛳赶紧靠上去,栖停在快篷的船边上,厂鱼玩东湖,过樊江,抵皋埠,还在白塔洋里“氽长江”。泾口一过,原以为进了东关关西桥,一定会有许多鱼虾夹道欢迎,自己笃笃定是第一名、冠军,一打听才知螺蛳已到达半天了,冠军已“名花有主”。孩提时候的我对螺蛳不按常规出牌的智慧深为叹服。

  浸在这种文学的染缸中不出彩也难。说到螺蛳自然也会扯到绍兴的酒缸。

  “笃螺蛳下酒,强盗来不肯走。”足见螺蛳与绍兴酒同样醉人。所以,对多数绍兴人来说,不能河蟹脚拧拧,绍兴老酒喝喝,那就“青壳笃螺蛳”。

  青壳笃螺蛳,原来是说只要一碗螺蛳就足够了。后来它在绍兴话的意思往往指只有一样,再无其他。

  螺蛳是河中最为贱视的东西,繁殖很快,俯首可拾。其实虾、蟹同鲫鱼一样也是河中较多的水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秋天都有个“汰麻水时候”,是中塘与杜浦等产麻区的汰麻水,秋汛后开闸放出来,河水过肥缺氧,鱼虾等水产或浮在水面或爬到岸边。螺蛳与虾都在岸边,用手可一捧捧捕捞。河埠头的石级上,蟹也是随手可捉。运气好的还可在岸上捡到大甲鱼。那时没有养殖,全是野生甲鱼。花鲢真的成了“呆胖头”,倘若有“鱼枪”是一戳一个准。一个“汰麻水时候”下来要损失好多水产。但是,经受住了考验的花鲢、白鲢、鳊鱼等养殖鱼,因水肥而成长加快,临近春节捕捞时,鱼肥个大,总产量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记得小时候放暑假期间,经常整个下午去摸螺蛳。国道线南北的大赵家溇、小赵家溇,运河官塘从关西桥到五里牌,东关中学后门口往东绕到后濠湖,每处都可摸一个下午。如果到东关中学后濠湖50米泳道里,那就要游玩好长时间,玩够了,那才顶着脸盆或脚桶,满载而归。

  螺蛳一般要养个过夜方可享用,这是为了让它将里边的泥沙吐出来。笃螺蛳,清水煮沸,螺蛳下锅煮滚,捞出放盐,撒点葱,美味即成。那时舍不得放料酒,酱爆螺蛳更是一种奢侈。但享受美食的方法还是有的。清明节前后的农闲时节,青南瓜可以摘了,螺蛳清水煮熟,挑出肉,剁碎,南瓜切细块,豆腐勒小格,加水煮沸后搅进一点淀粉(那时用的面粉),我们叫它螺蛳羹,味道特别鲜美。

  最难忘的是鱼种场池塘里摸的青壳螺蛳。当天晚上,清水一煮,盐一把,那味道是“偷偷鲜”。第二天油酱爆炒,边“吱吱”吮吸,边“啧啧”连声,也不知是赞美还是辨滋味。

  河里的螺蛳壳厚硬,要用菜刀在屁股上笃个洞,或用老虎钳钳掉屁股,很费劲。池塘里的螺蛳壳薄脆,用剪刀就可以剪掉屁股,非常容易。池塘里的螺蛳,壳青色,肉质饱满且鲜嫩。河里的螺蛳壳深褐色,屁股里大多灰白,肉相对瘦硬。螺蛳尾巴的肉,一般是不吃的,因为里边有螺蛳的籽或者有的已经孕成了小螺蛳,而清明时候的螺蛳还没孕小螺蛳,所以肉质更饱满,更鲜嫩。清明时节,一盘出自池塘里的青壳螺蛳可以抵只鹅,一点不夸张。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归来鱼满舱。”真的,像东关后濠湖不仅“夜夜湖中看月生”,而且,“白蘋丛里鱼虾多”。当年从湖中钓的鳊鱼有芭蕉扇那么大,旱水那年从湖中捕获的青鱼足有成年人一人长。

  如今,站在后濠湖的廊桥上,望微风簇浪的盈盈湖水,抚今追昔,不禁感慨——

  要有青山绿水,才有鱼米之乡。


上虞日报 新商都·品味 00008 笃螺蛳 2021-10-25 4928718 2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