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出了两位奥运冠军
——访国家游泳队功勋教练朱志根
本报记者 刘金平 文 刘盼 朱胜钧 摄
他带出了两位奥运冠军
——访国家游泳队功勋教练朱志根
本报记者 刘金平 文 刘盼 朱胜钧 摄
这段时间,朱志根正带队在上虞集训,备战明年在杭州举行的亚运会。对于已经连续参加六届奥运会、十二届全运会,夺得4块奥运金牌、36块全运会金牌的功勋教练来说,朱指导可谓身经百战,战果卓著。但即便已经四度完成奥运登顶的终极梦想,他也不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终点。在他的眼里,这一次成功之后,还有下一个目标——争取在巴黎奥运会上再创辉煌。
汪顺夺冠,是对师徒合作多年的最好回报
执教泳坛40余载,带出两位奥运冠军
北京时间2021年7月30日,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中国选手汪顺以1分55秒00夺冠,并刷新亚洲纪录,获得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奥运会中的第16枚金牌,这也是中国男子游泳在混合泳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夺冠之后,汪顺激动地对恩师朱志根说:“朱指导,我终于给您争了一口气。”师徒俩相拥而泣。这一枚金牌是对两人合作多年的最好回报。“这是汪顺经过三届奥运会的不懈努力拼下来的最高荣耀,也是我作为教练员六次出征奥运所取得的第四枚金牌。”想起当时的情景,朱指导仍然难掩激动,“走下领奖台,汪顺将金牌挂在我的脖子上,我感到非常自豪。”
2007年,13岁的汪顺被朱志根选中,从此开始了10余年的师徒情缘。“小时候汪顺很调皮,但他很聪明,很有天赋,身体条件很好。”这是朱指导当初看中汪顺的理由。在他悉心而又严厉的指导下,汪顺很快在混合泳项目中展现出自己的实力,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银牌;2011年在全国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项目中夺冠并打破亚洲纪录;2016年夺得国际泳联短池世界锦标赛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这也是中国男子混合泳首个世界冠军;2018年夺得雅加达亚运会男子200米混合泳冠军。2016年获得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混合泳铜牌后,师徒俩屏足了气要把奖牌的颜色换一换。如今看到爱徒终于实现梦想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朱指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作为教练,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朱志根率领弟子孙杨连夺男子400米自由泳、1500米自由泳两枚金牌,孙杨也由此成为中国游泳队历史上第一位男子奥运冠军。汪顺成为继孙杨之后中国游泳队第二位男子奥运冠军。
作为奥运“六朝元老”的国家队功勋教练,朱志根无愧中国游泳队最成功的教练员之一,已连续三届从奥运赛场携弟子带回4块金牌。在其执教生涯中,已为中国游泳队培养出了孙杨、汪顺、吴鹏、陈桦、杨雨等一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运会冠军。
比别人领先一步,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训练时是严师,生活中是慈父
朱志根1957年出生于沥海,父亲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外海运输职工。因为从小生活在海边,在海水里泡出了好水性,游泳对他而言可谓驾轻就熟。13岁时,朱志根在沥海镇“三兵”(民兵、红卫兵、红小兵)游泳比赛中脱颖而出,夺得100米、200米仰泳第一名。此后一路在县、地、省比赛中勇夺桂冠,1971年11月被抽调到浙江省体工队成为了一名游泳运动员。
1980年,朱志根开始担任游泳教练员,至今已在浙江省队、国家游泳队执教41个年头,经历过中国游泳的低谷,也见证了中国游泳的辉煌。多年来,他始终不忘的是自己的初心。
朱指导以最平实的语言诠释初心:“既然吃了这碗饭,就要吃得更香点。”他说,“教练员要多钻研业务,吃老本是要挨打的。要想让运动员走在世界前列,教练员就得不断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训练方法。你比别人领先一步,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我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步,看看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每次大赛后都在认真总结,在下一步训练规划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比如,学习借鉴国外“小周期”训练方法,连续训练两周,再调整三天,从“大周期”到“小周期”的改变,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很快。再如,改变以往单纯重视大训练量训练,有针对性地强化体能训练,细致到哪块肌肉力量不够补哪块,努力提高爆发力与水下力量等,收获很大。又比如,赛前如何把控运动员的状态,如何激活他们的兴奋点,都非常有讲究,东京奥运会上,安排运动员早上7时开始训练,及早激活、调动兴奋点,有利于更好发挥,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寡言少语,训练严厉,这是朱志根身上最鲜明的执教标签。“严师出高徒。严厉,说到底是对运动员负责。家长把运动员交给我,我得对他们负责。”朱指导不允许在游泳池边放休息椅,他说,教练要时刻监督运动员,没有坐下来的功夫。一天4个小时的训练时间,他不停地在泳池边上来回走动,帮助运动员抠细节、补短板,把动作练到位。他始终相信,用自己的行动感受运动员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激励运动员的行动,效果和质量会不一样。
训练时严厉,生活中关爱。朱指导是一个细心而又内敛的人,他事无巨细地关心着运动员的日常,就如父亲一样,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激发他们的强国志、深化他们的报国行。他叮嘱运动员训练之余要抓紧学习,安排文化课老师为他们补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他先后自掏腰包20多万元购买体能训练设备,也常常为运动员买红枣、枸杞等食补品,以至于弟子们都笑称他为“老板”。朱指导指着椅子上的一大袋枸杞风趣地说,“其实我哪里是什么‘老板’,这些都是我用平时积攒的钱买的。”
为国争光,此生最是值得
只要祖国需要,我还会继续执教
采访中,记者看到东京奥运会汪顺的每日安排表,细到几点几分起床、吃早餐、乘车去赛场、回驻地吃午饭、午睡等,都有精准的安排,朱指导的认真和对细节的重视可见一斑。
夺冠后,汪顺向记者透露一个细节——恩师朱志根在前一晚为自己“守门”:“他的房间和我就隔了一层木板,他翻个身我都能听到,昨晚有些队友可能比完赛很晚才回来,他就坐在门口,在那里提醒‘轻一点轻一点’,为了不打扰我休息。”
说起这个细节,朱指导笑得很淡然,“这很正常,当天的比赛要总结,第二天的战术要讨论,队员们的情绪和生活小细节也不能放过。每当大赛,我们教练往往要到凌晨二三点才睡,习惯了。”
然而,这些年,朱指导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糖尿病、血压高、低血糖、心脏早搏等如影随形,可以想象,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特别是伦敦奥运会期间,他的淋巴瘤已经肿胀变大,连饭都无法下咽,而他却为了备战奥运会,三次推掉手术。“有时候我也在想,万一病倒了怎么办?这帮运动员怎么办?家里怎么办?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觉得此生值了。”
“这辈子能为国争光,我感到很荣幸。如果说此生有憾,那就是对家庭。儿子出生才3天,我就去外地训练了。这辈子对家庭的付出实在是太少了。”但妻儿理解他,支持他的工作,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游泳事业。“2019年,我在上虞集训,我妻子生病住院一个星期都没有告诉我,怕影响我训练。今年9月,她骨折动手术还是没有告诉我,等我结束全运会回来后才知道。”
“作为教练员,得有一种自我牺牲精神,宁可牺牲一点、辛苦一点,也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才能出成绩。” 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壮志未改。朱指导表示,“只要祖国需要,我还会继续执教。我还想为国家培养更多游泳的好苗子,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
继续努力,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上虞是一块福地。近几年我长期带队在上虞训练,上虞为集训队提供了一流的训练场馆、完善的后勤保障,让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投入训练,也激励着他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家乡争光。”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上虞体育健儿取得了5金1银4铜以及1个第4、1个第6的佳绩,开创了上虞体育新的历史篇章。
朱志根表示,今年全运会,上虞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首先要感谢区委、区政府对上虞籍运动员的关心和重视。上虞为运动员集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此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汪顺,全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的何峻毅,赛前就在上虞游泳馆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闭训练。正式比赛时,区领导又率团到现场为运动员加油,让运动员们很感动,也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其次,上虞籍教练员运动员都在努力。像何峻毅、吴卿风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回来又代表家乡参加全运会,都暗暗下决心要为家乡争得荣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谈到上虞体育发展,朱志根说,近几年,上虞体育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大大提升了上虞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得益于上虞有发展体育的基础,老百姓有体育的爱好和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近几年上虞大手笔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华通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等大型场馆相继投用,为开展全民健身、促进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上虞曹娥江半程马拉松赛、2019年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2021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奥运选拔赛等诸多高水平的大型赛事活动在家门口举办,既拓宽了上虞百姓的眼界,也使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生活理念渗透于普通百姓的日常。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几天我也在总结,也在设制新的规划,如何让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好地完成教练的计划和要求;怎样因人而异,精雕细刻,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和特长,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精彩。”朱指导坦言,“现在离巴黎奥运会还有三年,离杭州亚运会还有一年时间,新的一个周期又开始了,时间不等人啊。唯有继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