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改革为企业绿色发展提速
——探索两份环评报告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沈嘉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简称为“环评报告”,是约束项目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从21世纪初至今,作为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我区环评工作是如何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障绿色引领发展的?近日,记者从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的两份环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
从“百页纸”到“千页纸”
为城市生态赋能
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一份《上虞市金冠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500吨氨基磺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被完好地保存在档案室内,环评报告首页清晰标注着编制时间为2000年6月。“这是我们保存下来的其中一份早期环评报告。”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HS(环境健康安全)部长陈栋介绍。
作为上虞老牌化工企业,龙盛集团历年来的环评报告也是一部上虞企业生态环境监管的记录册。龙盛集团的环评报告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环评报告由政府编制。”由于企业需求较大,但政府工作人员有限,大家只能按照上报顺序慢慢等待。
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环评市场开放,环评报告编制由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负责,企业的选择余地大了。但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评要求愈发严格,环评报告内容愈加细致。如今,编制一份环评报告不仅需要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评价,还需对固废、噪声、大气、水等污染源进行预测。“以前一份环评报告大概百来页,现在部分重要项目的环评报告是以前的两三倍不止,页数甚至可以达到近千页。”陈栋表示,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从几个月到7个工作日
为企业减负增效
与成倍增加的环评报告页数相反的是,环评审批时长的逐步减短。在龙盛集团下属子公司浙江捷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承诺备案受理书上,记者看到6月21日该企业提交申请,6月22日就得到了批复。
以前一提到环评,各家企业负责人就头疼。环评审批时间周期长、问题麻烦多、修改次数多等“老大难”问题困扰企业已久。“以前,环评报告需要通过县、市、省三级进行层层审批,一次审批甚至需要几个月时间。”陈栋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说,市场瞬息万变,2至3个月就有可能抢占先机,也有可能错失良机。随着“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现在集团里绝大多数项目的环评审批在区级或市级就可以通过,为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
“对于环评审核,我们现在承诺报告书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报告表承诺5个工作日。”生态环境分局环境影响评价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环评改革持续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零土地”技改改革、正面审批清单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已落地生效,环评审批时长不断缩短,企业负担大大减轻。
浙江捷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一个工作日便得到批复,就受益于“零土地”技改改革政策。据悉,“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是指工业企业在不涉及新征建设用地前提下,开展包含扩建、改建、单纯购置或利用其他企业空闲场地及厂房开展技术改造,且不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在符合情况的条件下,审批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仅仅只用1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承诺受理工作。
环评制度的持续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体现,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生态环境部门的角色也从“被动”审批转到“主动”服务,在助企服务上不断出真招见实效。
生态环境分局环境影响评价科负责人表示:“环评改革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对环评质量开展抽查核查,使环评文件的技术校核实现了常态化,对环评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严管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