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93名调解专家团夯实专业底色
拒绝“和稀泥” 彰显公信力
本报讯 (记者 冯楠) 一名河南籍劳务派遣工生病住院花去14万元,却发现不能报销,因为用工单位和劳务公司都从未给其缴纳医保,那么这笔医疗损失该找谁承担?日前,我区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棘手”事。经过三次调解和报销核算,这名异地派遣劳务工人顺利拿到了将近12万元的医疗补偿。
“调解过程也是个循序渐进的普法过程。”调解员朱文龙在首次调解中发现,三方对自身的权责并不清晰,尤其是两家公司就谁赔多赔少这个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针对这一情况,其实法律有明确规定,劳务公司应负主体责任,用工单位则负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只有当劳务公司无力执行赔付时,用工单位才需承担。经过多次解释说明,劳务公司最终接受了调解结果,用工单位则从道义出发,也表示愿意承担一部分。如此一来,该派遣劳务工的合法权益获得了有效保护,两家企业在劳资关系中的利害关系也得到了厘清和明确。
“有专业做支撑,可以大大避免日后‘翻案’,减少‘后遗症’,提高公信力。”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新类型新领域矛盾纠纷的出现,再以过去“摆平就是水平”的意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了。
据了解,区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我区劳资纠纷调解的“专科”门诊,目前共有5名专职调解员。他们都具有多年的劳动人事工作经验,其中朱文龙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更是长达30余年,自去年从区劳动争议仲裁办主任一职上退休后,旋即就被聘为专职调解员,专门负责处理“疑难杂症”,同时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这也是我区为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升人民调解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法律人才、行业专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充实调整人民调解专家库,涵盖了医疗、交通、教育、物业、婚姻家庭等10大领域共93人。其中行业专家库65名,法律专家库28名。与此同时,区司法局还根据实际调解需要,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
浙江舜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钟鸣是我区法律专家库中的一员,也是一名村(社)法律顾问,因而常常被请去做专业“外援”。她最近参与调解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其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交通事故受害方与保险公司对赔偿金额的认定。钟鸣在详细了解受害方的受伤、就医、恢复及工作收入等情况后,专门就治疗费、护理费和治疗时间、误工时间等关键概念的界定确认,进行了一一解释说明,既使受害方扭转了“损失多少就要赔多少”的执念,也为其争取到了一个合理的数额。双方因此心服口服,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
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公众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但一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又往往会出现当事者一知半解的情况,借助专业力量的点拨梳理,调解工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调解专家团还担起了为全区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提供专业调解意见或直接参与调处的重任。今年以来,专家团已成功调解案子1024余件,涉及金额3612.32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