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教育周刊·菁菁校园 中学版

写好字 读好书 勤思考 爱生活

从中考语文卷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综览2021年中考语文卷,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应引起下届中考生们关注:

  一是呈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引导关注热点思考生活。绍兴卷选材呈现丰富的生活内容,紧随社会热点,将视线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关注读书、关注乡村文化振兴;大作文关注国际上掀起的汉语热及汉语水平考试,事关国家的文化自信;小作文则反映了当前信息渠道多元化背景下科学信息经多次转传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这些,都在提醒广大学生: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学习的素材,到处是语文实践的场所,要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生活的大书会让你收获多多,于无声处浸润涵养,于学思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名著阅读考查分增面广,“真读”要求更高。今年绍兴中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分值增至12分,比去年增加2分;考查篇目范围由原来“基本只考重点导读篇目”拓展到考查“自主阅读推荐”篇目(七下册柳青的《创业史》,八下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而且考查的思维要求也明显提高,简单的记忆内容占比很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包括作品风格特点)的理解归纳、分析评价,这样的考法,思维含量更高,要顺利作答,必须以“真读”名著为基础。

  三是关注学法考查,注重检测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同往年一样,今年绍兴中考语文卷继续强调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法水平、思维品质。无论是以前仅凭记忆就可以得分的“古诗文名句积累”、文言词义解释,还是本就需要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阅读与写作,都强调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

  第4题名句积累,需要学生根据语境、根据积累灵活识别、准确选用;第2题“兴”字意义的推断需要学生具备“内外对接”的联系思维;第5题考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情况,材料语境陌生,需要学生探究语句结构(这也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方法掌握情况的检测),调用积累,正确作答。考查的是学生联系、比较、推理的思维能力。从大小作文看,更是将思维能力的考查进行了集中。大小作文标题的审阅提炼本身就是对思维水平的考察:小作文材料是漫画,需要阅读思考,归纳提炼(从阅卷情况看,许多学生对漫画的理解提炼是有较大偏差的);大作文材料是四个新闻标题的截屏图标组合,考生需要读懂四个标题文字背后传递出的意蕴,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小挑战。

  鉴于上述命题特点,我想对初一初二学生的语文学习择要提几点建议,希望对他们有所启迪和帮助。

  首先,把字写端正,写规范,写漂亮。近来读到的一则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规模考试的阅卷中,因写字而造成的‘印象分’是存在的。写字水平和作文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验证了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印象分’是存在的(《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第5期)。”所以,坚持把字写好,特别是利用假期加以强化,提高书写水平,将可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作文甚至语文考试分数。

  其次,不抱侥幸心理,“真读”名著才能“强身固本”。当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有一些人对名著阅读的作用意义认识较浅,认为读原著虽能“争分”,但费时太多收益太低,因此他们普遍抱有一种侥幸心理,相应的做法大都很功利很直接——讲义练习,希望通过做练习来替代“真读”原著、应付考试。

  名著阅读对学生精神成长和语言涵养方面的作用已形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而从“争分”目的来看“习题阅读”(或叫“讲义阅读”“概要阅读”)这一做法,其实也应做理性分析。做一定的名著阅读习题是需要的,它与名著“真读”相互穿插,能帮助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但它无法替代名著“真读”。

  这些貌似“立竿见影”的捷径未必能真有效。首先,中考命题的“原创”原则,决定了习题中出现过的考题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用大量练习来撞“中考题”的概率几乎为零;其次,习题对应的名著内容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众多习题中的“零散”组件,串不起整个作品的总体面貌,难以应付灵活变化的中考试题。如果不花时间看原著,想以习题或概要来获得对名著的认知,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打个比方,10元钱和10元钱的商品代表同等的价值,在这里,“真读”原著的收获就相当于怀揣10元钱,做习题读概要的收获就相当于手捧10元钱的商品,而中考试题就相当于刚出现在眼前的10元钱的新商品,如果想买,我用10元钱(灵活的原知识)就可以顺利地买下它,但我用10元钱的商品(局限了方向的知识组件)未必能顺利地换到它,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未必是一致的。

  再次,要打通学习与生活,主动锤炼思维是关键。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就如人身边的空气一样,我们要打通学习与生活,不做思维僵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要学会并习惯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积累,村名、街名、路名、店名的取名好坏与由来,我们要做有心人去探究;古村古宅古居内的碑文、铭文、对联,我们要认读要琢磨要欣赏;生活中遇到某种情境,我们要试着搜索自己的储备库存,选择合适的词语、古诗文名句来引用表达。要看电视看新闻,尤其要渐渐习惯看评论性节目,多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热点有所了解、有所思考。

  语文能力的核心意义不是死记了多少东西,而是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有多强。平时学习中,要主动培养、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适量的作业是需要的,但作业不是做得越多越有效、做得越多能力越强,作业过程中要打通内外、积极联想,开动脑筋、提升思维能力才是关键;要努力从具体习题中去琢磨规律探寻方法(中考第5题就是这样一种导向)。上课时要积极跟上教师的节奏,争取机会回答问题,这一点上,要力戒不作思考忙于笔记的“认真”态度。要尽可能养成及时记录点滴体会与感受的习惯,这是个性化的思想火花,特别珍贵,对提升个人的作文档次很有价值。名著阅读过程中,也要争做一个故事与人物、语言与形式的审视者、批判者,而不是被动的“储物罐”。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菁菁校园 中学版 00006 从中考语文卷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021-06-26 上虞日报2021-06-2600017 2 2021年06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