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教体系统精心组织劳动教育一瞥
虞少年 悦劳动
2020学年,区教体局启动了区级劳动实践教育示范基地评选,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据悉,这是全系统助推劳动教育的创新举措之一。
“为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精神,全区中小学组织开展了‘虞少年 悦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情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收获初步成效。”昨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如此介绍。
据悉,去年以来,教体系统启动“虞少年 悦劳动”主题实践活动,秉持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精心组织了系列特色活动:
——广泛发动造氛围。教体局制订并下发“虞少年 悦劳动”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将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品质活教育”深度广度的有效抓手之一,激励各校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各校认真组织师生、家长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等思想观念,营造开展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认真组织劳动实践。落实相关劳动课程,各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普通中学课程方案》要求,将劳动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开足开全,增加职业体验课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劳动教育课质量;充分挖掘各类资源,建立或共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或职业体验活动等;丰富劳动课程体系,因校制宜构建多元劳动课程体系,组建手工创作、盆景栽培、电器维修、创意设计等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积极开设家政、手工、园艺、烹饪等劳动实践类课程,积极探索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跨学科学习活动等,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家校合力。
——构筑评估激励机制。开展家校劳动实践优秀成果评选,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每学期组织“劳动之星”评比、劳动实践征文评比等,在劳动专兼职教师中开展优秀实践案例、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等;开展区级示范基地评选,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激励各校积极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场所和区域等。
悦劳动 越光荣
作为省劳动教育试点校,上浦镇中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后建立了“越窑青瓷烧制”“春蕾种植”“荷塘养殖”“菁菁茶园”等多个劳动实践基地,开设《花卉栽培》《蔬菜种植》《荷花种植》等劳动教育课程,聘请校内外多名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定期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验提升,从而达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教育愿景。该校越窑青瓷教学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学校综合实践学科被命名为区综合实践学科发展基地等。
这是我区学校创新组织劳动教育的一个侧影。
“悦劳动,越光荣。”各校纷纷建好用好劳动基地,促实践活动开展。地处虞北的谢塘镇小建起400平方米的“开心果园”,每周三下午安排一节为劳动实践课,10月定为“劳动实践月”,引导学生体验耕种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学会爱护植物、保护大自然,锻炼劳动能力,促进心理、心智健康成长。杜亚泉中学建起竹园实践基地,结合“竹韵悠悠”课程,组织学生“挖笋”“搬笋”“切笋”“学做竹器”“做笋食美味”“做竹筒饭”等,提升了学生爱劳动、爱家乡情感。小越街道小学在伏龙山麓建设了一块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小型农科体验基地,学生们翻地、育种、移植,让一片荒草地现在成了瓜果园,同时安装现代化养殖设备——自动饮水系统、自动喂食系统、养殖生化床、自动生化过滤系统、自动孵化系统和恒温育雏系统,已成功孵化了20多只观赏鸡,亲身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和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各校注重劳动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拓宽劳动教育实践领域,催生劳动教育扩军拓阵。城东小学、盖北镇中、永和镇校等校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劳动教育辅导员,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指导,效果较好。上虞外国语学校、重华小学、中塘学校等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培养孩子家务劳动能力,也收获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少家长点赞:劳动,已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顺应劳动教育良好发展态势,教体局推波助澜,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上虞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鼓励各校结合全区四季鲜果旅游特色、绍兴水乡特色、特色教育人才优势等,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积极有序建设一批学校特色实践基地,开展如青瓷、剪纸等方面的劳动、创新实践活动;同时还就实践基地管理、项目开发、评估等工作作了规范。由此,全区各校建设和加强实践基地蔚然成风,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阵地保障。至今,全系统已建成62个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4所学校成为省级劳动实践试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