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商都·休闲

  6月18日上午10点多,下管镇洙凤村村口的老樟树下,聚拢了不少游客。这棵老樟树,树干已被虫蛀空,树冠也不是很高大,昭示着历史的厚重。

  “这棵老樟树已有680多年的树龄了。当年,知青来到洙凤村,就是在这里集中……”洙凤村社区工作者石嘉婧向游客介绍着。自6月初以来,她每天要为游客讲解“知青文化”。

  “洙溪一曲抱春流,任姚陶周涧上家。”洙凤村背靠梅坑山,前面是一条宽阔的溪,环境优美,如今正在打造市3A示范村。从1965年春天首批50名知青在洙凤村“安营扎寨”,先后有5批累计150余名知青来到洙凤村。知青们分别被安置在梅坑山及任、姚、陶、周等五个生产队插队,他们用花样的年华、炙热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

  “一个村有150多名知青栖身,这在全市是不多见的。”下管镇党委书记马百根说。去年伊始,下管镇投资打造1000多米长的环形知青线路,将全村10余个景点修缮一新,并串珠成链。今年6月初,洙凤村的“知青文化”线路对游客开放,引得四面八方游人醉。

  沿着老樟树向西,一幢黄泥墙屋很是醒目,这里是知青食堂。在食堂内,灶台、桌椅、水壶、饭盒等一应俱全。“知青食堂就是原来的模样,这次只是进行了修缮。”石嘉婧说。

  推开知青食堂后门,是一条弯曲的游步道,它架起了知青食堂和知青记忆馆的桥梁。知青记忆馆是一幢由石头垒起的石屋,共三间,是“知青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站。打开记忆馆的大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映入眼帘。记忆馆内藏品颇丰,有知青名录、知青劳动生活大量剪报集,还有各类农具和家具等。“在这里伫立,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游客齐明华喜滋滋地说。

  今年80岁的周森根老人曾是各级报纸的一名通讯员。《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前进——记上虞县洙溪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等通讯、消息登上了《浙江日报》等党报党刊。沿知青记忆馆而下,很快来到了知青医疗站,施工人员尚在布展中。医疗站的一旁是一口知青井,井不深,水清澈见底。石嘉婧说,这口井当年是知青挖的,解决了村民的喝水难题。

  再向下,一条狭长的知青长廊展现在眼前。这里曾是知青唱歌、看书、娱乐的重要场所。穿过长廊是知青小店,“以前叫知青小店,现在改名为春红小卖部。”小店经营者陈春红老人告诉记者。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游客们又回到了村口。“下一步,我们将在梅坑山上挖掘整理知青部落、知青林等景点,不断丰富‘知青文化’线路,以此推动‘知青文化’线路向纵深推进,进而助推洙凤村共同富裕。”马百根信心满满地说。


上虞日报 新商都·休闲 00007 2021-06-21 4258464 2 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