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民生

老手艺重焕光彩

——记五星级民间竹编手艺师张仲飞

  “嗒……唰唰……”伴着手中劈篾刀在竹片中飞快的行进声,张仲飞专注地输送着篾条。当天,他破竹、劈篾、抽篾,准备制作一只竹花篮,那是一个客户定制的。“竹花篮没打过,但凭着自己的制作经验,边做边想,应该能打出来。”对自己的竹匠编制手艺,张仲飞显得底气十足。

  三代传承的篾匠

  今年62岁的张仲飞,做了几十年的篾匠,其竹编手艺精湛,在方圆十里八乡已小有名气。

  “我是章镇张村人,但祖籍是天台。”张仲飞告诉记者,当年,做篾匠的爷爷靠自己的手艺,从天台一路闯荡来到章镇。到父亲这辈,只有父亲一人继承了篾匠手艺。

  从小耳濡目染的张仲飞,14岁便随父学篾匠,手艺精进速度快。有一回,父亲要求与他比赛编箩筐,最终还是他赢了父亲,让父亲刮目相看。

  18岁那年,他得到父亲默许,开始带徒弟。“很多年轻人都愿意跟我学,因为老师傅相对严肃,而我与他们年龄相仿,好沟通交流些。”张仲飞说,到20岁那年,他响应征兵号召,参军入伍,也中断了他的篾匠生涯。

  但在部队,张仲飞的篾匠手艺偶尔露把手,时不时给战友一个个小惊喜,比如编个藤条椅、藤篮之类。

  1982年退伍后,张仲飞接替父职,进入上虞橡胶制品厂,其前身是章镇竹业社,专门做竹编的生产农具,如箩筐、粪箕等,由于竹制品农具慢慢被其它材料产品替代,用量不断减少,工厂改成了橡胶制品厂。

  但业余时间,村民们还是会找张仲飞做些农具产品。“我做的竹编产品,虽然比别人做工精细些,但毕竟是农具产品,价格也随行就市。”张仲飞说,那时,利用早晚时间,凭着手艺贴补家用,也非常不错。

  2000年,他见自己手艺活多,就辞职走出厂子,专心做篾匠。随后的10多年间,市场刮起一股塑料制品替代风,他的竹编制品销量一天天走下坡路。“很长一段时间,接单的是修补箪、竹席之类的小工活,有时做些蒸笼架、竹刷之类的生活用具。”张仲飞说,惨淡经营期间,自己也想过放下,毕竟竹编已走在被淘汰的边缘了。

  非遗传承重燃生机

  大浪淘沙过后,好多篾匠都转行了,只有张仲飞还是默默地坚守着。这份平淡的坚守,让他最终迎来了曙光,收获了喜悦。

  2015年的一天,张仲飞意外收到章镇社区关于“寻找非遗文化人”的邀请函,希望他能拿出竹编作品,参评民间星级评定。

  “幸亏自己一直热爱着,闲暇时也愿意捣鼓,积攒了一些竹编作品。”张仲飞兴奋地回忆说,“我的一些作品先后两次去参评,最终获得了五星级民间手艺师称号,这对我的竹编手艺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迷你型的箩筐、箪,精致的饭篮、竹篮……每周五的风情街夜市,张仲飞被邀请去设竹编制品摊;各地的农产品集市上,他的竹编制品也频频亮相,受到大家的喜爱。有几位客户专程上门订货,一订往往几千元或上万元。

  “好多市民说,我的竹制品好是好,就是价格小贵。”张仲飞解释说,按照现在的工价折算,其实是不贵的,而且这些迷你竹制品实用性不强,更多是文创摆件。

  在张仲飞家中,玻璃桌下铺的是有花纹的竹编品,墙上挂着的是竹编字画,厨房里的淘洗用具全是竹制品,杂物间全是竹制农具,这里俨然是一处小型竹制品陈列室。

  “这些竹编制品,一是传给后代看看以前竹制的农具、生活用品;二是尝试创作了竹编工艺品、文创用品等。”张仲飞说,他还自发创作了竹编二维码、竹制牛仔帽、奥运摇篮等新颖竹编制品,让传统竹编技艺有了时尚元素,更有现代气息。

  如何把这项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张仲飞心里已有答案。他说,现在他受邀定期去龙山学校传授竹编技艺,这些小徒弟很好学,他也乐于教,看着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心里挺开心的。


上虞日报 新闻·民生 00003 ——记五星级民间竹编手艺师张仲飞 2021-06-16 4231553 2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