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商都·职场

35年木工生涯坚守榫卯工艺

——记龙山学校木工坊授课老师陈文斌

  周四下午,龙山学校的木工坊里十分热闹,伴随着咯吱咯吱的锯木声,只见10多名学生正手持弓形锯,在老师傅陈文斌的指导下,学习木工制作技艺。窗外的阳光洒进室内,飞舞的木屑四处盘旋,透过灰白相间的两鬓和长满老茧的双手,陈文斌三十五年的木工生涯,恍如昨日。

  陈文斌的老家在虞南陈溪,和村里的小青年一样,初中毕业后的他就开始外出打工,靠着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当时,村里流行一句老话,学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于是,在20岁那年,陈文斌拜师学艺,当起了木匠学徒。

  学任何一门手艺都要耐得住寂寞,陈文斌亦是如此。在跟随师傅学手艺的那几年里,他肯吃苦,善钻研,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工,一步步稳扎稳打之下,基本功愈加扎实。但要驯服质地坚硬的木头,总归要付出一些代价。陈文斌手上的老茧、疤痕和粗大的指关节,就是多年来新伤加旧伤留下的“勋章”。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钱袋子跟着鼓了起来,陈文斌所在的村子里也掀起了盖新房添家具的热潮。手艺出众的陈文斌自然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工巧匠,最忙的时候,他一年的出工场头能从年头排到年尾,甚至还有邻村的人慕名相邀。

  榫卯结构是木工技艺的精髓,传统的家用器具不用铁钉和胶水,全靠榫头与卯眼相连,一个凸出,一个凹进,榫穿进卯,轻轻一拍,即可契合。那些年,陈文斌正是凭借着老底子的榫卯手艺和一箱子锯、凿、锉、斧、刨工具,靠手艺吃饭。从传统厅堂必备的八仙桌、太师椅,到婚嫁礼仪所需的三门大橱、梳妆台、面架、春凳、马厢,他几乎样样手到擒来。

  但这股风潮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农村别墅的鳞次栉比,去过城市的农民开始购置成套的新式家具,榫卯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生计,陈文斌曾跟着村里的木瓦匠到上海、宁波,又随施工队走南闯北,学着用电锯、电刨、气泵、铁钉、白胶等新式武器。从那以后,他一直深耕在装饰装潢领域,家里的房子也都由自己一手设计,从整体硬装到颜色搭配,从空间布局到后期软装,手艺人的审美和眼光不减当年,还吸引了多位业主专门赶来家里参观。

  事实上,陈文斌对手艺的追求从未止步。2011年,作为江南竹石社的成员,他和徐景荣、徐连荣、郭庆祥等几位老师通过查阅历史文献,结合民间走访,首次复制还原了李白诗中的“谢公屐”。据传,“谢公屐”为东晋名相谢安最早发明,经喜爱寻山登岭的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改进后闻名于世。谢灵运因有“康乐公”之称,世人便把他登山时所穿的木屐称为“谢公屐”。陈文斌在还原“谢公屐”时选用松木为原料,虽外表看上去与普通木屐并无二样,但底部却暗藏玄机,木屐前后有齿,上山时可将前齿取下,下山时又可将后齿取下,极具匠心。

  由于常年跟木头打交道,陈文斌对手中的木头也有了更多的情愫。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陈溪老家,在周边的山上或是溪沟里捡些树根、竹鞭,然后回家做成工艺品,其中不少根艺作品多次在博物馆和非遗馆展出。平日里,陈文斌还很喜欢和朋友一起去旧货市场,淘一些有年头的老木头,再用榫卯技艺制成一张古朴的茶桌。闲暇之际,约上三五好友,围坐茶桌品茗聊天,那腾空而起的热气带着淡淡的茶香,亦氤氲着岁月静好。

  去年,受上海立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之邀,陈文斌开始担任龙山学校木工坊的授课老师。对于这个新身份,他最初有些忐忑,摸惯了工具的手不知道要怎么捏粉笔,但想到能教给这些新居民子女一门吃饭的本领,他便欣然前往。

  学习木工是一项需要耐心且过程较为枯燥的课程,可在完成每一件作品之后获得的成就感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文斌带领学生们完成了小木凳、根雕、木刻等相关木艺,不少学生也从懵懂的第一次接触,到如今愉快地融入学习木工的氛围中,交出了好几个有模有样的作品,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让他备感惊喜和欣慰。

  身处时代洪流,陈文斌说,木工出身的他早已意识到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手工技艺正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许多精湛的木工技艺者也纷纷离开这个行业,另谋出路。这是作为一代手艺人,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如今,他有些庆幸自己成了龙山学校木工坊的老师,这是一个传承和发扬木工技艺的机会,只要学生们想学,他定倾囊相授。而陈文斌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也从未停歇,亦如那榫卯结合的传统技艺,将继续伴着他走过一载又一载的匠心岁月。


上虞日报 新商都·职场 00006 ——记龙山学校木工坊授课老师陈文斌 2021-06-08 4191554 2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