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梅”仍在 时时刻刻色不同
“二都杨梅”迎来丰收季
推广新技术 巧下先手棋
5月27日一大早,位于驿亭镇新横塘村的虞东生态园负责人赵惠珍带着镇农技人员,来到罗幔棚前察看杨梅长势。“‘住’进罗幔棚的杨梅再也不怕极端恶劣天气和虫蝇了。”她说。
赵惠珍种植“二都杨梅”已有30多年,她的虞东生态园面积近300亩。去年冬天,她首次搭建10个罗幔棚。“每个棚投资3000多元,单个投资额不大,大面积推广,是笔不小的开支,但受益的是自己,所以进行了尝试。”赵惠珍说,今年计划投资100万元,再搭300个罗幔棚。
无独有偶,在位于丰惠镇虞东村的石窟庙杨梅基地,一只只“罗幔”很是醒目。“这是避雨棚,能够使杨梅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基地负责人姚锡远说,每只成本在2000元左右,不仅可以延长采摘期,而且还可以防虫、减少落果率。“深红种、荸荠种、水晶种、早佳、东魁。”已种了14年“二都杨梅”的姚锡远说起自家的杨梅品种如数家珍,而最令他自豪的是东魁杨梅。由于剪枝等技术过关,他种植的东魁杨梅大如乒乓球。去年杨梅成熟季,姚锡远女儿随手拿了一颗东魁杨梅上秤,足足有40克。“换句话,13颗杨梅就有一斤重。”姚锡远笑着说,每当东魁杨梅成熟,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应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其实,让杨梅“住”进大棚,并不是件稀罕事。早在8年前,驿亭镇杨梅村的真山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常斌就带头吃起了“螃蟹”。记者在真山杨梅生态示范园看到,一片白色的连体大棚内“住”着大批水晶种、深红种等“二都杨梅”,树上密密匝匝地挂着红得发紫的深红种杨梅和水晶般透亮的水晶种杨梅,而在不远处,露天种植的同样品种,果实还泛着青色。“今年智慧大棚杨梅于5月23日开摘,由于每天成熟的量少,即使深红种售价达每公斤200元、水晶种达每公斤600元,仍一篮难求。”冯常斌喜滋滋地说。
“杨梅成熟时,最怕雷暴天气。一旦遇到暴雨,就会遭遇严重落果,梅农的损失就大了。”驿亭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徐杭惠告诉记者。
怎么办?引进设施栽培技术无疑是一帖“良药”。今年52岁的冯常斌是位种植“二都杨梅”近30年的“老把式”,承包有531亩杨梅山。2013年春天的温州之行,看着那里的杨梅大棚硕果累累,他怦然心动。“回来后就拿出17万元,搭建了一个钢架大棚,让17株大杨梅树‘住’进了大棚。”冯常斌回忆,每株杨梅树光设施投入就达上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搭个棚简单,但要真正掌握温度、湿度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冯常斌说,从第一年花17万元,到去年为止投入800多万元,搭建起近60亩的连体大棚,在探索栽培新技术的同时也尝到了甜头。
今年,智慧大棚抢“鲜”结果,露天杨梅开摘时间大约在6月10日,而智慧大棚杨梅开摘整整提前了近20天。冯常斌笑着说:“加上智慧大棚出品的杨梅颗粒大、甜度高、品质佳,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
“‘二都杨梅’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唯有下好创新先手棋。搭建智慧大棚,是‘二都杨梅’发展的方向。”徐杭惠认为,一则可以提高杨梅种植效益,正常情况下,种植智慧大棚杨梅的效益是露天杨梅的3倍以上。二是延长了采摘期,露天杨梅采摘期大约10天至半个月,而智慧大棚杨梅采摘期在一个月以上。三是吸引了大批采摘工主动上门服务,解决了采摘工短缺难题。以往每当杨梅采摘季,采摘工短缺是一大难题,遇上雨天,攀爬露天湿滑的杨梅树,安全系数低,很多工人不愿意摘,而智慧大棚内采摘就不存在这个担心。
拓宽新渠道 开拓新业态
这些天,二都杨梅专业村——驿亭镇二都村魏伯阳山上的杨梅林静悄悄,但徐金美的心里并不平静。
徐金美是梅之乡家庭农场负责人,承包杨梅800余亩,生产经销杨梅酒。其实,在上虞土法制作杨梅酒由来已久,一种是用粟烧浸杨梅,另一种是杨梅发酵蒸馏酒。“因为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两种杨梅酒在市场上不能正常流通。”徐金美说。
2019年6月,赶在“二都杨梅”上市前,徐金美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她投入500万元,购买设备,开始生产杨梅酒。这是上虞首张杨梅酒生产许可证,对“二都杨梅”拉长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杨梅酒虽好,打开市场却不容易。对此,镇农业旅游办专门委托广告公司,给她带来了多款包装,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上门把脉问诊。今年春节一过,驿亭镇主要负责人就赶到梅之乡家庭农场调研,鼓励徐金美在包装、储藏和品种开发等方面下功夫。
“一度冷下来的血重新沸腾起来了。”徐金美说,一方面,她投资100多万元,实施储藏环境提升工程,计划开发泡泡酒等,走时尚之路;另一方面,加大文旅融合力度,依托当地魏伯阳文化,把800多亩杨梅林打造成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上虞,像徐金美这样的绝非个案。在丰惠镇西溪湖东南侧鲶鱼山脚下,原先是一家名叫“大自然”的生猪养殖场,场内种有300亩“二都杨梅”,为丰富旅游业态,拓宽杨梅销路,前些年,场主刘荣杰毅然关掉养殖场,将15间猪棚改造成“黄泥墙”民宿,吃起了“生态饭”。
“我们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引进餐饮、民宿等项目,把市民和游客留下来。”刘荣杰告诉记者。目前,“黄泥墙”民宿有了升级版,通过配置形状各异的帐篷别墅,摇身一变成了“青露营地”,同时引进羚羊谷研学游项目,开办起可同时容纳600人就餐的农家乐,这里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