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 虎
家庭教育指导是“中医”不是“西医”
近些年来,由家庭教育需求催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热方兴未艾,五花八门的教育思想、经验传播、模式广告、个案示范等,大有“信息爆炸”之势。此种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热,在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许多家长带来困惑和迷茫。追随时尚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按图索骥者有之,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者亦有之。
望子成龙的家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诸般问题困扰,期盼掌握教子秘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应该明白: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其实与求医问药一样,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用科学态度进行理性思维。必须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进行观察研究,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地对症下药。古往今来,世人治病并无一种万能良药,声称可以包医百病的医药广告,就一定是假医卖的假药。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依我之见,指导家庭教育不像西医,有些病症可以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倒是很像中医,需要通过望闻问切,辨别虚实寒热,才能对症下药、慢慢进行综合调理的。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旨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了解病因所在。教育孩子,也必须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弄清症结所在,才能明白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比如,孩子学业成绩总是上不去,除了基础以外,还有学习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多种非智力因素,并非都是家长想当然的“上课不专心”或“贪玩不刻苦”。你的孩子本来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做作业到深夜,你还要他怎样?也许就是性格大大咧咧,凡事粗枝大叶,学习就会不求甚解,逐渐积累许多知识错误和缺漏。假如从生活小节入手,一点一点滴地培养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品质性格,坚持不懈,假以时日,自然就会有效果。
中医注重以人为本,治病着眼于人的整体,十分讲究气血脏腑、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现代教育学也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必须强调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一个不能少。比如,人才学表明,心智发展与人格发育必须同步进行,方为健康成长。如果顾此失彼、二者缺一,或者错失教育良机,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复旦研究生杀人案中,那个林森浩,智力和专业素养应属一流,但是人格道德素养极为低下。他临刑前坦陈:自己从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的书,也从未想到过做人必须去关心别人。这个案例,对于只关心孩子学业成绩、不在意其道德成长的家长,应该是一种警示。
中医治病开出的方剂,即药物配伍和剂量比例,皆有严格规定讲究。而且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展,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教育孩子,也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性心理特点,掌握时机,循序渐进,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随时做出优化选择,决不能狂风暴雨,一味批评施压。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改变一个不良习惯,也是需要一个或几个疗程的,皆非心血来潮的一夕之功。心理学研究认为,养成一个习惯,一般需要21天,半途而废不但会前功尽弃,而且会给之后的教育留下后患。
中医在开处方的同时,还会对于患者作出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诸种医嘱,其实是讲发挥患者的主体作用、扶正祛邪、进行医患配合的问题。无论是家长教育孩子还是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都有一个需要相互配合和反应互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厢情愿和就事论事。教育与其他职业不同的一个特点,是需要教育互动和教学相长。这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基础是爱;而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思想感情又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教育除了要教会认知,还要教会感知,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所进行的各种教育,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反应,作为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有人说,家庭教育的原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也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权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是无字、无声和无形的。家长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任何高明的理论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它比言语和书本的教化要重要和有效百倍,“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总之,接受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应该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重在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切忌急功近利、囫囵吞枣、不顾实际地生吞活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