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今年将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乡村振兴新标配 村村创出特色来
本报讯 (记者 冯洁娜) 昨天一早,小越街道倪梁村书香文化礼堂元璐书房内,70多岁的村民梁幼灿掏出身份证,在智能借还机上轻轻一刷,就完成了免费借阅,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作为省委宣传部书香文化礼堂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倪梁村文化礼堂不仅能实现图书自助借还,还经常推出农民阅读大赛、非遗文化体验课等主题活动,成为我区新的文化地标。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目前,我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7家,其中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18家,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66家。根据我区“文化铸魂提质年”活动,今年全区还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54家,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并将建设“礼堂家”智慧礼堂服务系统。
白天,村民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健身、下棋、听讲座;晚上,村民在礼堂内观看演出和电影。作为农村宣传文化的主阵地,乡村文脉在农村文化礼堂有了新的传承载体,越来越多喜爱文艺活动的村民登上舞台,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青砖灰墙,仿古窗格,错落有致的文化石,上浦镇大善小坞村文化礼堂展露出浓厚的古朴韵味。“有了文化礼堂,我们的文化活动可多了,大家农闲时在这里唱一唱、跳一跳、聊一聊,感到很快乐。”村民孙阿姨表示。由于建得有特色,用得有实效,前不久大善小坞村文化礼堂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五星级文化礼堂。
同样,在道墟街道钱上村文化礼堂,借助“文化走亲”方式与各地建起了友谊桥梁,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曹娥街道金村村,村民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立的“乡村大舞台”越来越热闹,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密码”。
建有水准、管有实招、用有效率、育有实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区摸索出了一套“建管用育”的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之路,擦亮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上虞样板,先后被评为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积极县(市、区)和先进县(市、区)。
前不久,丁宅乡丁宅村文化礼堂成功纳入全省特色文化礼堂建设试点名单,以特色文化礼堂带动特色乡村建设。作为省级书法村,丁宅村有一大批“文武双全”的新农民,他们白天手握锄头干农活,晚上挥毫泼墨尽情创作。“文化礼堂建成后,我们有了更宽敞的练习空间和交流场所。”村民朱绵生告诉记者,随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让书法爱好者找到了归属感,也让围观者跃跃欲试,每次公益培训总是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其中还有不少年幼的孩童。
“我们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充分挖掘、融入各村的特色元素,着力打造特点鲜明的农村文化礼堂。村民除了能在此开展各类活动,还能更好地了解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全省特色文化礼堂建设契机,我区将致力打造农村文化礼堂重点样板,结合各村的不同特色,因势利导,形成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礼堂品牌,让文化礼堂活起来、亮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服务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