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告
道出离别原因
究竟是在怎样的一种险境下,新四军不得不暂时告别浙东百姓?一封《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这段历史。
“正当日寇投降、抗战胜利,理应聚首狂欢的时候,我们却要忍痛向你们告别了……”1945年秋,一封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报纸传播开来。文告写于那年9月30日,发表于次日即10月1日的《新浙东报》上,全文仅千余字,却将形势的紧迫、北撤的决绝和离别的不舍,述说得淋漓尽致。
离别,是为了和平。“八年抗战,我们中国人民的牺牲是空前巨大的,现在抗战胜利结束,全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人民实在不能再遭受战祸了,中国的内战是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的。”正如告别书中所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等从延安飞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在谈判中顾全大局,主动提出让出分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8个省内的根据地,并将这些根据地内的人民军队,包括地方武装调往北方,同时指示各局尽快执行。
9月20日,中央指示华中局:“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同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电令,明确提出北撤时间表:“必须在七天内全部撤离浙东,开赴苏北。”22日,华中局就北撤工作具体安排电示浙东区党委。
面对突如其来的撤离电报,浙东纵队毫无准备。就在不久前,浙东纵队还对浙东敌伪发起了大反攻,在民兵的配合下,基本消灭了盘踞在四明、三北、金萧、淞沪地区顽抗的日伪军,并把主力部队集结于宁波城外,准备攻取这个浙东沿海的大城市。
浙东区党委及纵队司令部的领导对中央关于北撤的决定虽感到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立即行动起来,积极进行北撤的准备。9月22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等人在上虞召开会议,研究和确定北撤的部署、路线及领导同志的分工等问题,同时决定在23日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