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得好不好 大数据精准监管
我区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本报讯 (记者 冯洁娜) 用数字说话,已成为上虞垃圾分类最显著特点。今年,以“上虞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阿里巴巴、千寻位置等专业公司,加快区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整合现有信息化平台,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周期、全过程、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平台将覆盖90个小区、60个行政村、400余辆环卫作业车、46个生活垃圾分类中心和4个终端处置场所。每个区域的当日收集量、分类准确率等都会准确记录,完成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全流程监管。
盖北镇珠海村村民们没有想到,扔垃圾还能与“大数据”如此靠近。一枚小小的芯片,让村里家家户户的垃圾桶有了“实名认证”。每天清晨,保洁员上门收垃圾称重,垃圾分类是否合格、垃圾车运行轨迹等数据都会实时出现在区、镇、村三级的大数据监管平台上。谁家的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一目了然。
在平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数字驾驶舱界面,记者看到,居民当日易腐垃圾投放量、再生资源(可回收物)等多条数据线谱呈现为不同颜色、形状的图表,直观地反映数据情况,方便工作人员统筹管理。
在百官街道星丰小区,垃圾袋上一个小小的方形二维码,让居民们感叹扔垃圾变得如此智能化。“为了让每一袋垃圾都能找到对应的主人,我们对整个小区进行入户登记,每卷袋子都有专属的二维码,与使用的户主信息绑定。”社区工作人员说,二维码记录的数据也将实时采集进入区级和街道的监管平台。
“我们采用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联动监管模式,业务数据自动流转,考核任务逐级下发,形成自主监管+上级督查的多级监管模式。”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中建立了回收利用专项监管模块,从第一手数据出发实现回收利用工作的有效监管。
上浦镇甲仗生活垃圾分类中心已实现视频监管全覆盖。收运来的易腐垃圾投放至易腐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经过约15天的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其他垃圾经中转设备压缩打包后转运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处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定期由物资回收公司转运至上虞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后回收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分类过程中,易腐垃圾处理量等数据,都将实时进入区级大数据监管平台。
结合环卫服务需求,区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还开设线上预约服务,市民可足不出户解决回收难题。这套系统还能智能分析垃圾减量数据、各类垃圾数据和产物总量数据等,根据区内对垃圾分类主体单位、部门的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智能评分,实现监督考核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