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崧厦街道中学 潘娜 口述 本报记者 万均 整理

耐心引导 静等花开

  我们班的男孩小阮,年纪不大,但胆子大、“点子”多,顽皮起来让师生头疼。他的不文明行为发生后,教师通过教育,他能安静一两天,但很快又恢复原样。所以有些教师认为:这孩子实在“不好教”!

  有一天课间休息,小阮突发奇想,便拿出自己的水壶,打来一壶水,然后洒在了讲台周围,还笑眯眯地对身边的同学说:“看,我给教室降降温。”其他学生只是捂嘴笑,没有说话。

  我走进教室,看到了地上的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稳稳地抓住桌子,然后拿起抹布,擦干。

  过了一段时间,小阮又开发了“新点子”。在一堂课上,我正讲述着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们也正认真地听着、记录着……突然,小阮的邻座大喊一声:“啊!”课堂顿时炸开了锅,上课秩序被打乱了。

  我只能停下课,走过去询问,这才得知:原来是小阮把邻座的鞋带绑到桌脚上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师生们都有些“怕”了他,觉得他是个另类。

  为了引导小阮改掉不良的行为,我打算追根溯源,寻找原因,好对症下药。

  耐心教育 适时引导

  学生每做出一种举动,肯定有其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说服、引导工作。

  说实话,小阮第一次“倒水事件”发生后,我没有做出特殊反应,而是默默地擦干了地上的水,是想触动小阮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小阮貌似没有看到我作出激烈的反应,显得有些失望。没过几天,第二次“倒水事件”便又上演了。

  这一次,我就借题发挥了。我借助科学课中的知识,问学生们:“大家知道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可我不这么认为,大家有什么办法吗?”于是,一场“头脑风暴”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满满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可以用毛巾”;有的说:“用拖把、海绵吸水……”还有的直接拿来海绵,吸干了地上的水。有趣味的讨论活动,让一次“意外”变成了美丽的学习过程。

  下了课,我将小阮拉到一个没人的小角落,对他进行了安全教育,从尊重和安全的角度耐心开导他,让他反思了整个事情经过。

  小阮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当场表示:今后不那么做了。后来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教室里开空调,他也会把水放好,只是不再倒在讲台边上,而是用脸盘装好水放在图书架上。

  探寻根源 关爱呵护

  “倒水”事件后,我决定要追本溯源,找出造成小阮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在多次找他谈心谈话的同时,我通过家访从他的家长处了解到不少情况。

  原来,小阮的父母一直都很忙,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对孩子关注也少,没时间和他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当小阮将家里台灯弄坏、墙面乱涂乱画、随意折腾房间后,父母才“舍得”花时间去和小阮“谈心”了。久而久之,让小阮错误地认为:只有当自己“做错事”时,才能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关注。

  原来,小阮经常性做出淘气举动,竟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找到症结后,需要对症下药,这就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联手帮助孩子,引导转变他。我要求家长给予小阮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多与他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或烦恼,多鼓励和肯定小阮进步的表现。

  在数学课堂上,我也更多地关注起小阮的一举一动,并给予他正面回应和侧面引导,努力引导他自我校正。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我面对着黑板写着方程,小阮却在身后玩起了“丢纸团”的游戏。他将纸折成团,然后快速地扔到教室的各个角落,还以为我没发现。见状,我趁机提出问题让他回答:“以同样大的速度扔纸团,怎么才能让纸团飞得更远呢?”问题提出后,小阮哑口无言,想回答却无从谈起,羞愧难当。我要求他再好好想一想,课后欢迎他来找我聊聊这个问题。

  果然,课后小阮主动找到我,并希望一起交流纸团“飞远”的问题。他畅谈了此问题所包含的数学中的趣味和奥秘,我鼓励了他,同时也对他课堂上“丢纸团”的举动作出批评。

  在这之后,小阮在课堂上的动作少了,课间时不时地会来问我一些生活学习中的数学问题,也开始关心和融入身边的同学了。

  发现闪光点 激励鼓舞

  表扬,永远是激励孩子进步的动力。我通过观察,不断发现小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发现一:善于观察,爱好“表现”。我发现小阮的观察能力很强,且对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投入和表现。于是,我让他担任“眼保健操管理员”,并在与数学相关的一些综合性活动中让他担任组长。在他带领下,小组成员参与活动效果最佳。

  发现二:虽然调皮,勇于“悔改”。在没有同学在教室的时候,他可以将纸团、纸飞机扔得到处都是,但在我对他的这些行为点拨后,他能及时改正,及时整理垃圾,更能自觉帮助整理讲台,擦黑板。

  发现三:知行合一,信守诺言。只要找他谈话,指出他的不足处,如果他认识到了并答应改正,他基本上能做到。

  ……

  发现小阮的闪光点后,我进一步坚定地实施了“激励教育法”。渐渐地,小阮的改变时刻都在进行着,他变得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更加乐于敞开心扉和老师、家长谈天说地,当然也变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了。

  几点反思

  陶行知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确实,教师在发现学生一些另类行为和表现后,不能一味地采取斥责或严厉的教育,而应该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分析问题、探寻原因,并找到针对性的对策。结合小阮的教育和变化,我总结出如下心得:

  一要基于需要,关注生命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止于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康”包含了身体的、心灵的健康。小阮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在生命发展视野下,需要对他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给予重视和针对性教育,以科学的方法引导转变。对小阮的教育对策为“关爱、呵护与激励”,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要恰当引导,科学教育。如何转变“困难学生”的“问题”?传统模式下,教师是尊,学生只有跟从,这已不适应现阶段教育的需求。需要教师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尊重学生前提下,找准教育时机,找对教育方法,春风化雨般地感化、引导学生进步变。

  三是家校联手,共护成长。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所以主动集聚家庭的教育合力十分重要。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耐心引导 静等花开 2020-11-14 上虞日报2020-11-1400010 2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