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教育周刊·花样年华 小学版

“田间课堂”里有诱人玉米香

——从“一片玉米地 好大一堂课”活动看活教育在华维文澜小学的真实发生

  以玉米的“鲜活”

  激发教育的生命力

  “无论是吃玉米、做玉米,还是画玉米、唱玉米,这都只是一个点,我们想的是如何从这个点放射开去,触发横向和纵向的更宽广的教育。”五(1)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李维维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活动中,和孩子们单纯的快乐相比,她的喜悦更多来自活动背后孩子们更深远的成长。

  李维维告诉记者,这片玉米地是她和孩子们熟悉的课堂。这周刚好上到说明文单元,活动当天上午,她就带着班里孩子来此学习说明文的写法。成熟期的玉米秆多高,有着怎样的触感;玉米叶子有几片,高低叶子间有怎样的色彩差异;饱满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形状,又散发着什么味道……面对如此鲜活真实的作文素材,学生们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去观察、去认识,去将其存入小脑袋,消化、分解、重组成笔尖流淌的活泼文字。

  校长陈伟炯介绍,“玉米人农场”是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从玉米的播种到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都是孩子们的牵挂和课堂。孩子们和玉米一起成长,教育随之自然发生。

  玉米须是干什么用的?玉米是怎么授粉的?玉米能像蚕豆那样解剖成两瓣吗?为什么树荫下的玉米都比较矮小?……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孩童的好奇和探索欲就像一盏盏明灯闪耀在他们的眼里。于是,在科学老师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的项目式研究也在社团中悄然进行。孩子们的提问也许略显幼稚,寻找到的答案也许并不准确,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是梦的起点,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生命力。

  从玉米的“香甜”

  感知教育的生活力

  玉米,的确很好吃;玉米,更要好好吃。

  玉米好吃,这大家都知道,直接从“田间”到“餐桌”的玉米更是鲜甜无比。但“玉米,好好吃”比赛是干什么的?活动负责人周梅介绍,在最初设计这个活动方案时,许多教师认为这项活动意义不大,因为吃玉米这是谁都会的事情。但玉米真的谁都会吃吗?事实证明,要把玉米啃干净,真的需要一定技巧呢!更何况,这项比赛的教育目的并不在比谁的嘴大吃得巧,而是将“节约粮食”的意识落到行动中去。

  “一想到比赛,我们就觉得是快,是争第一,这的确是,但也不全是。”教师毛惠娣认为,评比“谁能把玉米吃干净”,也让孩子们明白能把玉米吃干净一样是件荣耀的事,优秀并不单一,而是立体多面的。“玉米,好好吃”活动,还希望孩子们认真对待食物,并吃出优雅、吃出卫生、吃出健康。所以,古朴的书桌上,玉米棒、湿巾、一次性手套、清水,都成为了“课本”和“考卷”。吃前戴一次性手套了吗?吃后漱口擦嘴了吗?玉米粒有落在衣服、下巴上吗?吃完有把垃圾分类整理吗?……一个个细节透视着孩子的素养,一个个细节也透视着日常养成教育的效果。

  另一个玉米的“第‘N’种吃法”活动,让孩子先去地里掰玉米棒。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蕴藏着“成熟玉米的选择,掰玉米手法”等许多学问。为了寻找“玉米的第‘N’种吃法”,孩子还提前准备,回家学习做菜,一些从未拿过厨具的孩子也走进厨房学习刀铲使用,学习蒸煮烤煎,制作烹饪以玉米为主材料的菜品。

  在烟火气中,玉米的香甜丝丝缕缕散发开来,食物的味道熨帖人心,正如孩子们从中提升的生活力,质朴踏实。

  让玉米的“课堂”

  链接活教育的探索

  你见过玉米须编织的发型吗?你会用玉米苞叶编织工艺品吗?你听过以玉米为主题的“莲花落”吗?这一切,都尽在“玉米人农场”。

  于是,有了学生李雨轩在作文中写道:“玉米已经成熟了,玉米须随风飘扬,在风的相邀下翩翩起舞。玉米外边的苞皮已经有些微微带黄,像极了染了色的美发,编根辫子会不会很好玩?扒开苞叶,可以见到里面晶莹透亮的玉米粒,颗颗饱满,诱人极了。想到马上可以尝到这样鲜美可口的玉米,我的口水忍不住流下来了。”

  于是,有了学生王思洁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用经过晾晒后柔软而有韧劲的玉米苞叶做成的一朵带独特清香味的“玉兰花”,这将是孩子送给妈妈的绝佳礼物。

  于是,有了受邀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刘双芝感叹:幸福的华维学子,拥有这样一方难得的“田间课堂”!

  在绿意盎然的玉米地里,在袅袅的炊烟中,在一项项充满创意的作品中,在孩子们闪光的眼睛里,幸福童年的故事正在精彩上演,华维文澜小学版的活教育也正在真实发生……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花样年华 小学版 00007 ——从“一片玉米地 好大一堂课”活动看活教育在华维文澜小学的真实发生 2020-11-14 3146748 2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