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纪念徐光宪院士诞辰100周年专刊

文章导航

寻历史印记 感楷模辉光

——探访徐光宪纪念馆

  11月7日,徐光宪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徐光宪纪念馆正式开馆。

  徐光宪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也是绍兴唯一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位祖籍上虞的科学巨匠不仅是上虞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偶像。

  伴随着深秋晨风,来到位于汤浦镇舜岸村“东山七亩”徐氏祖居的徐光宪纪念馆。依山取势,白墙黛瓦,檐廊楼阁,这个被当地镇政府修缮一新的民居,既有传统江南风格的典雅大气,又蕴藏了一份历史的沉淀厚重。

  恢宏大气是徐光宪纪念馆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未步入,就在纪念馆前被牢牢吸引了视线,紫檀色的木质门匾上镌刻着“徐光宪纪念馆”六个鎏金大字,笔力浑厚遒劲,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为纪念同为民盟盟员的徐先生所题写。

  纪念馆整体建筑严谨对称、高大宽敞、制作精细、雕刻繁复,带有明显江南建筑风格。据了解,纪念馆所在地为徐氏祖居,始建于清代,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因为位于东山下、占地面积约为七亩,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东山七亩”。2009年6月,90高龄的徐光宪曾回到故居,深情地表示:“这里,永远是我最难忘怀的根脉!”2019年8月,汤浦镇总投资260万元,启动徐光宪故居修缮项目。

  徐光宪纪念馆布展面积约370平方米,分为光辉典范、故土情深、艰苦求学、赤忱报国、良师楷模、霞光辉映、一清如水、永恒之光、徐光宪与民盟等9个展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徐光宪院士的生平事迹、科研成果、教育成就等,让徐光宪院士的事迹、品德和精神,在故乡土地上扎根开花,生生不息。

  漫步进入光辉典范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徐光宪半身油画像与稀土元素相结合的背景墙。这些稀土元素象征着徐光宪院士创建的“串级萃取理论”,也正是这个伟大的理论解决了我国的稀土分离难题,使中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质的转化。

  拾级而上,是故土情深展厅,这里还原了徐光宪在汤浦老家学习时的场景。他曾经这样说:“‘东山七亩’,那是我的祖屋所在地,从浙大附中返回老家时,我就在老屋里复习功课。小东山,我小时候常去爬,我的父亲别号就叫东山居士。80多年过去了,这里,永远是我最难忘怀的根脉。”

  经过展示徐光宪曲折求学之路的艰苦求学展厅,便来到赤忱报国展厅,这里展示了徐光宪回国后在科技和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展厅有序排放着徐光宪的北大实验室,试验台、通风柜、铁皮柜……这些真实还原的场景,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徐先生全神贯注做着实验的清癯身影。

  良师楷模展厅展示了徐光宪执教燕园55载,满腔真情扶持学生、提携后辈的故事。霞光辉映展厅则记录了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院士两人相知相伴、互助互敬、携手同行、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点点滴滴。

  沿着木质阶梯来到一清如水展厅。展厅里张贴着多张徐光宪夫妻的日常生活照。有着辉煌科技成就的两人,在生活上却乐于清贫、自奉甚俭,默默奉献社会帮助有需要的学者,是师者的典范,令后人敬仰。

  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与世长辞,享年95岁。永恒之光展厅展示的正是社会各界对先生的回忆和悼念文章。离开展厅,深感:斯人已去,音容犹在。一代大师虽已远逝,但他一生所作的突出贡献及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万古长存。


上虞日报 纪念徐光宪院士诞辰100周年专刊 00008 ——探访徐光宪纪念馆 2020-11-09 上虞日报2020-11-0900004 2 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