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印糕 乐融融的日子
夹塘大糕:难以忘怀的吉祥味道
夹塘大糕,又叫作印糕,是享誉上虞本地的美食,由夹塘姚廷煊创始于民国初年的“义泰昌”南货店专业制作,相继发展到“德源馆”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赏之悦目,食之甜美,夹塘大糕既有古法的技艺,也有饴香的精妙,更有美好的寓意。任现今食品怎样丰富,恰是这份舌尖上的吉祥味道,积攒着岁月的甜蜜,于时光洪流中串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浓浓情谊。
拜寿婚嫁,散发浓厚民俗气息
在丰惠镇夹塘村,有好几家大糕店。浅阳微醺,清风正好,千年古镇的大街上,青砖青瓦青石路。旧日的滋味依然守在那里,等候着恋旧的人,来品一口延续百年的香甜。早年间,大糕是被售卖者骑着车走街串巷叫喊的,一个煤炉,一叠蒸笼,好几层木盒子。第一层木盒打开,冒着热气烟雾缭绕,勾引路人食欲。老小顾客围拢在车边上,用剪刀把粽叶剪开,你一块,他两块,热腾腾地捏在手里,是孩童时候最喜欢的糕点。
其实,这夹塘大糕还散发着浓厚的民俗气息。在本地,每逢端午时节,已订婚但还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大糕到丈人家去,称为“望端午”。“毛脚女婿”挑的大糕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女方把这些大糕分发给亲朋好友,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也是让大家一起分享喜悦。这样的风俗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刚做好的印糕香气四溢,饱满呼之欲出,却被薄薄的米粉皮包裹着。咬上一口,缓缓涌出的豆沙和外层的米粉交融在一起。米粉柔软不黏牙,馅料细滑绵密,流入唇齿之间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酥松感。最重要的是,那种味道直抵心肺,甜而不腻,老少咸宜。
夹塘大糕外形方正,总给人带来一种端正的古韵味。雪白的表皮上印着“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吉祥字,使大糕红白分明,色彩鲜艳,既增添了美感,又增加了食欲。因为“糕”和“高”字谐音,意蕴步步高升,讨一个好彩头。每当逢年过节、拜寿婚嫁,象征着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的夹塘大糕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的时令糕点,盛行于时。现在根据时代变化,大糕的口味越发丰富,还多了现代的花样文字,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法蒸制,制作技艺世代传承
夹塘大糕因美味传千里,让不少人开始知道和了解这种传统美食。其主料是选用本地产的粳米、糯米,馅料为乌豇豆、芝麻、赤砂糖等。简单的材料就能做出大糕,但“敲糕”的手工技艺是夹塘村世代相传的。
郭志根是夹塘大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据说,宣统年间,有位叫郭坤瑞的余姚人来到夹塘老街,开了一家名为“德源馆”的小吃店。如今,在夹塘有一家叫“新德源”的大糕店,就是郭坤瑞的孙子郭志根开的。10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习做大糕。
大糕的制作包括筛粉、雕孔、加馅、盖粉、加印、切糕、上蒸、加青箬等多个步骤,整个过程相当讲究,来不得半点疏忽。先是用六成粳米、四成糯米制作糕粉,粳米和糯米经水浸泡后,碾成细粉,双手密密地摇筛,米粉如同雪花般筛入大糕模具中,散发淡淡的米香。
刮平模具中的多余米粉,拿一把小竹耙雕空,挖出一个个均匀的方坑,填入馅料,再筛上米粉盖住馅料刮平。哐哐哐地敲上带有红粉的印板模子,一块块形状可爱的大糕应声而落。最后,用特制的剓刀把整块大糕切成16份。至此,大糕坯子算是大功告成。经过蒸制,大糕在热气缭绕的锅中取出,再嵌上一粒葡萄干,香甜油润。
从1991年刚开店时,每块大糕4毛钱,到现在一天能卖500箱,3个月净收入可达20多万元,郭志根靠着夹塘大糕,过上了红火的小日子。农历二月至端午是他们一家最为繁忙的时候,妻子、儿子、儿媳,全家齐上阵,常常从夜里“敲糕”至天亮。
泛着古色的模具,透出温润的光,滤去记忆的蒙尘,唤醒了美味深藏的温度。于郭志根而言,夹塘大糕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传统味道所留下的符号。年复一年,他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尺,生在手上,长在心里。手上的尺恰到好处地拿捏着每一块大糕的尺度,心中的尺严谨守候着祖辈的传承。他是传统味道的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用心把对传承的敬意,通过指尖,赋予在了夹塘大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