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学生们归来
昨天,第二批学生重返校园
校园里重新响起朗朗的读书声,结束了这个因疫情而变得漫长的寒假。昨天,全区四年级至六年级,初高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正式开学复课,18000余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和25000多名初高中生重返校园,开启了“姗姗来迟”的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防疫工作如何开展?学生上课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学校,了解开学第一天状况。
小学:严格测温、
分班就餐、错时放学……
早上6时30分,在盖北镇小门口,记者看到23名教师和交警、医护人员等工作人员早已在门口等待,迎接学生们的到来。“同学们,排好队,保持距离……”7时20分,背着书包、戴着口罩,该校六年级学生根据间隔线标识排好队,有序进入校园。学校采取错峰报到方式,四至六年级21个班分3个批次报到。同时,该校还在校门口设置了折线式等待区域,分4个通道对学生进行体温监测。
早上7时40分,百官小学的校园内热闹非凡。学生们戴着口罩、背着书包,踏上象征希望的红毯,在“生命教育”主题墙上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2020孝学”感恩卡。
上午8时20分,上浦镇小六(1)班的学生间隔1米,排队进入操场指定区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慢跑、立位体前屈等小运动量的体育活动。“经过这个漫长的假期,许多学生在家都懈怠了运动。”上浦镇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为此策划大课间活动方案。全校12个班级错时、分班、分区域开展大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上午9时30分,在重华小学各班教室内,学生们正襟危坐,迎来了2020年春季学期的第一节课。课上,省第二批赴武汉支援医护人员冯晶晶和区防疫防控隔离点负责人丁萍飞作为家长代表,为学生们讲述了“战”疫幕后的感人故事。
上午10时10分,滨江小学所有班级以“心理团建”的方式盘点过去的漫长假期,从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等维度,进行开放交流,展出了以“疫心艺意”为主题的优秀假期作品,评出了一大批“居家防疫小明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复学第一天,该校就对部分孩子进行了视力检测,并以微队课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保护视力 科学用眼”的重要性。
中午11时15分,道墟街道中心小学各班门口,学生们正有序排队领取餐盒。“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教室里吃午饭。”六(4)班学生章海琴用免洗洗手液消毒后,开启这“新奇”的一餐。餐后,他从防疫包内拿出消毒湿巾,对自己的桌面进行擦拭。
午餐时间,在王充小学学生餐厅内,记者看到,该校四五年级的学生们根据标识,间隔就座在指定位置,同向就餐。为解决就餐时间过于集中、学生流动性大、座位集中交叉感染风险大的问题,学校提前制定了按年级分配就餐地点、学生固定餐桌(两人一桌)分散就餐等措施。
“这个春天,记住了你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奔赴战场。中华民族因为有你们永远不会倒下。”中午12时30分,在实验小学文化广场上,小校长茅安妮深情朗读,向7名驰援武汉的上虞第二批医疗队员致以最高的敬意。学生代表向白衣战士们献上鲜花和亲手绘制的书画作品。
下午15时50分,记者在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看到,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根据指定线路来到校门口。家长们已等待在指定接送地点。至下午16时20分,该校658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已全部离开校园。据悉,为避免人群集聚,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实行分年级错时放学制度。同时,在学校周边区域设置社会车辆临时停放点,引导家长有序接送孩子。
初高中:创新举措,
防疫、教学两手抓
早晨6时,城南中学的校门口,党员先锋岗的值班教师已站在红外线测温通道,监测每名入校学生的体温。宿舍大厅里,值周教师手持额温枪,为每名离开的学生测量体温。教室内,宅家抗疫两个多月的师生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早自修。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的老师全程陪同高三学生适应校园防疫生活,从上课、就寝、用餐、锻炼,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监管,抓好教学工作。随着高一、高二年级的开学返校,我们将继续做好防控常态化管理,确保校园安全。”城南中学校长姚荣源介绍,为预防交叉感染,全校师生在开学报到后实行错时分餐制。高三、高二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前往食堂就餐,高一则全部采用送餐进教室的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用餐需求,学校还专门定制了A、B两款套餐,并启用学校互助基金,向家庭贫困生补助每月120元的饭贴。
姚荣源校长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专注教学,关注健康”是高中学校的新样态。为此,学校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还努力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课堂样式。例如,在学生户外活动受限的情况下,体育组教师编制室内运动操,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进行体育锻炼。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也将课堂搬到户外,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
浙师大上虞附中现有1100多名学生,一半住校,一半走读,为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感染”的防控要求,初三年级开学一周以来,学校抓实抓细各个管理环节,以班级为最大的防疫单位,实施“一日七管理”方案。
“防疫期间,家长是学生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校园安全的守护者,学生是自我管理的主人翁,唯有人人参与战‘疫’,才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浙师大上虞附中校长祝高第表示,本周初一、初二年级返校后,学校进一步加强楼层巡视,做好通风消毒,实行分批就餐,间隔排队入校放学,并推行“班级防疫一日十常规”,落实各项防疫举措,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开学当天,师生们重聚教室,难掩兴奋之情。许多人表示,之前一直都是线上教学,突然回归课堂,还有点不习惯。据悉,作为浙江省学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实践基地,浙师大上虞附中在防疫期间借助省“之江汇”教育平台,原创制作70多节视频课,被省教育技术中心推荐参评中央电教馆主办的“网络学习空间”主题应用案例。同时,学校依托浙师大教育集团的师资优势,选派第一批骨干教师开展云端培训,实施线上精准教学,通过随堂听课、追踪上课、线上测试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学生在线学习。“目前,我们各个学科的备课组已做好学生返校后的摸底测评准备,将根据检测反馈,对教学计划做进一步的调整,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祝高第校长说。
此外,我区多所学校还在原有的防疫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举措,加强管理,确保师生在校安全。例如,崧厦中学动员全校师生参与网格化管理,对各项防疫工作,尤其是教学楼的公共厕所和寝室楼的公共浴室等场所,实行定人定岗责任制,通过提升软件管理,弥补硬件不足。
东关中学在复学前为所有学生寝室安装热水器,在教学楼增设不锈钢水槽,为开学后的全封闭式管理做好准备。同时,增派值周教师晚间入住寝室,24小时轮岗值班,不断提升校园应急处置能力。
小越街道中学在开学当天就将学校自编的《防疫复学指引手册》送到学生手中,并创新“四化”防控举措,即编制《新冠肺炎防控手册》,使防控复学指引校本化、易读化,制作“开学第一课”短视频,把防疫宣教可视化、情景化,分批组织教职工开展专题培训和实景演练,确保防疫工作全员化、科学化,发动骨干党员教师和热心家长组成“助力复学志愿服务队”,实现校园管理常态化、群联化。
竺可桢中学在校园里新增10多个洗手台,由志愿先锋岗的党员教师和学生干部一起定点管理,确保师生有序排队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学校分年段、分项目错时开展大课间操,设置人车分流通道,加强上下学交通管制,进一步预防交叉感染,确保师生在校安全。
据悉,为做好第二批学校开学工作,连日来,区教体局领导深入全区多所学校进行指导检查,总结反馈第一批学生开学以来的工作亮点和存在问题。同时,继续安排全体机关干部下沉到各所学校,做好驻点服务、蹲点指导,确保开学工作平稳有序。期间,区教体局还下发《2020年度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及行事历》,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