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以案促改 以案为鉴
区纪委监委全力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
“建议各单位对公职人员的职称、职业资格情况进行梳理,并就是否存在挂证取酬行为进行排查,对存在问题及落实情况报区纪委监委……”近日,区纪委监委针对一起案件发现的问题,向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发出《监察建议书》。“一人病发,全体预防”,这是区纪委监委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手段之一。
记者了解到,区纪委监委综合运用案后总结、警示教育、监察建议、回访帮教、纪律处分执行情况检查等手段,督促教育党员干部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以案明纪、以案促改,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切实抓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自我总结,提升实战办案水平
“留置案件办理离不开审讯,这需要各种类型的调查人员发挥各自的特质,因人施策地发挥作用。譬如,有的调查组成员心思细密,那么让他在审讯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协助主审察言观色,吸收素材。”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赵欣在办案心得务虚会上分享经验。
原来,区纪委监委将留置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会及时组织办案人员召开办案心得务虚会。承办人就法律适用、办案技巧、案件特点、协作配合等问题进行自我剖析总结,交换意见建议,提炼经验做法,反思不足之处。同时将心得体会编印成《一案一得》手册,以供参考借鉴,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实战水平,进而在实战中推进业务融合、作风融合和工作融合。
源头剖析,举一反三以案促改
去年,区纪委监委专门针对金融领域,组织召开全区金融领域警示教育大会,通过源头剖析上虞查办的金融领域违纪违法案件,警醒各银行单位从关键岗位、敏感领域、信贷业务等入手,重点关注风险易发高发环节,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下属机构一把手的监督。
记者发现,不论是召开金融领域警示教育大会,还是发出《监察建议书》,主旨都是通过案例剖析,查找廉政风险点,举一反三,推动以案促改。区纪委监委按照“查案、找病、下药”的思路,对已查办案件进行筛选,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严格按照问题导向,既给案发单位找“病灶”、查“病因”、开“药方”,督促案发单位对存在的问题、相关制度进行积极整改、查漏补缺,实现标本兼治,又注重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区纪委监委共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8份,督促案发单位建章立制27项。
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相比隔着电视屏幕报刊文字通报知晓违纪违法案例,此次零距离旁听庭审,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活教材让人感官上受到更大的刺激和触动。”下管镇新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沈某诈骗、挪用资金、挪用公款案开庭审理时,140余名镇村干部旁听,所有人感触颇深。
区纪委监委开设“廉政教育课堂”,明确凡是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开庭审理时,一律要求被告人原所在系统或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旁听,同时视情组织其他部门参加。去年来已组织旁听庭审5次,接受教育600余人次。
警钟之鸣,重在日常经常,成在长抓长效。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立警示教育常态化机制,充分用好“活教材”,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鉴,变说教形式为现场式教育,更具震慑性。并且趁热打铁,结合近年来查处的几起典型违纪违法案例,编印《虞舜清风警示录》,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对照检查,以案为鉴,以人为镜。
区纪委监委坚持严管厚爱并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办结案件的纪律处分决定执行情况开展“拉网式”检查,确保处分决定执行在“最后一公里”不打折扣,共检查受党纪政务处分人员950人次,纠正执行不到位问题12人次,追缴相关款项44万余元。制定印发《受处分人员回访教育实施办法》,通过与受处分人员和所在单位、党组织相关负责人面对面谈心,让受处分人员充分表达心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打消顾虑,放下包袱,重新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