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华
梅坞古道意趣浓
连日阴雨,今天终于放晴,我们决定去梅坞古道走走。小郑发来定位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路上了。从百官出发,往上浦方向开,不到半小时,根据指示牌向右拐个弯就到梅坞了。村道是柏油铺就的,并不宽敞,但很洁净。
三年前,我曾受邀来这儿给村民做过讲座,因为是晚上过来的,并不知道梅坞村就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山岙里,而且还有一条曲径通幽的梅坞古道。村民告诉我,梅坞古道只此一条路,车子一直往前开到停车场就是了。我们一路向前,听到潺潺的水声,我就知道快到了。果然,村道尽头矗立着两棵古樟树,如哲人般静默无语,知候守时。古樟树往往是一个村庄的护佑和福祉。冬天的香樟树是内敛沉静的,但是因为它的宽厚包容,却有了别样的情趣。我轻轻触摸一下香樟树,那粗糙的树皮虽有些扎手,但还是颇感亲切。
梅坞村真是个好地方。古樟树下,溪水潺潺,涓涓可爱。鹅卵石安然地铺陈着,光滑,坦荡。鸭群优游嬉戏,若无其事地水中晃悠,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分散,很是惬意。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条步道通向小溪,村民们在这里捣衣、洗菜。我很奇怪,使用频率如此高的一条小溪,水怎么会这么清澈?正疑惑着,看见一位老人举着一根带钩的竹竿,把水中漂着的一只塑料袋挑起来,往岸上抛。哦,原来如此。
这位老人少说也有80岁了,个儿并不高,背有点儿驼,戴着顶黄帽子,穿一双解放鞋。他沿着溪滩,一路打捞着水中漂浮物。有的地方是河埠头,自然可以轻松地逐级而下;有的地方则是陡立的石壁,需要一路攀扶着才能跨过去,自是不便。我一边走一边回望这个苍老的背影,多少有点动容。梅坞人护水,已经到了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步。
走过一堵黄泥垒起来的土墙,我们逗留了片刻。这样的地方现在很少见了,我只记得上次在绍兴平水的上祝村见过类似的老屋,甚至还见到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当时很是感慨。青砖白墙沉淀下的时光印迹,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从人民公社走来,向着现代化奔去。老房子,见证了一代代梅坞人的勤劳、执着。
我的朋友小郑也是土生土长的梅坞人,这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文化人,一直热心做着公益事业,回馈父老乡亲。“你是梅坞的骄傲”王伟琴奖助学金的设立就是由他牵线搭桥并竭力推进的。多年来,他燃灯如豆,持续发光。时间的长度是有美感的,因为里面蕴含长久的投入和相信。这项工作对全村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村民们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我们从“梅坞岭古道”的石碑处开始徒步。这个步道一路风光太美了,简直胜过杭州西线的九溪十八涧。你看,那汩汩的水流,一路奔腾为你欢歌,而且还时时变换着调子,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宽,时而窄。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小石桥通往对岸,两旁还有竹护栏。你可以停停歇歇,随意得很。虽说是土路,但路基上仍铺有不规整的石块,哪怕下雨天行走也不会陷进泥里,更不会打滑。冬天,一切都消停了,万物归于尘土,草在泥土底下做着来年的春梦。
我们很快进入竹林,耳畔时不时听到一两声鸟叫,飞起一两只小鸟,那声音清丽、婉约,夹杂着山间草木的气息。鸟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专挑环境好的地方栖居。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我们大口大口地呼吸,让肺得到彻底的清洗。这样的地方每周都该来走一走啊!
前面就是梅坞人的生命之源——梅坞水塘。三面高山上的水汇聚到这里,形成一个深深的潭。这个潭虽然不大,但是多少年来,梅坞人的饮用水都来自这里。现在,政府统一给梅坞村装上了自来水,用的是小舜江水库的水。但仍有不少村民愿意来这里挑水,他们觉得这里的水更养人。
潭里的水真是清澈,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潭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好一个美丽的潭!人生其实有许多微妙的时刻,比如,花朵上的露水将要滚下来。雨天埋在被窝里看小说。一条逐渐忘记自己的道路……水微微瘦,山轻轻寒,抬眼间,却是一种厚实的美。这美,不惊,不扰,就安静地栖在枝头,洒在土里,蕴在水中。望着眼前的潭水,我的内心一片静谧。
我们从水塘边折返,往右前方的古道走,两旁都是茂林修竹,偶尔会遇到一个开阔地带,那儿有石凳、石桌,可以歇脚。透过竹林缝隙向下望,最迷人的当数山谷里的那一道道涓涓溪流,叮叮咚咚,一路相伴。这片竹林很大,满眼是密密、亭亭的翠竹,在风中摇曳着婆娑的身姿。她们远离世俗,远离喧哗,静静地立在大山深处。大自然的灵气充溢着她的枝枝叶叶,春夏秋冬的风霜雪雨焕发出她的勃勃生机,日月星辰培育了她超脱潇洒心高气傲的气质。
下午的太阳很舒服,山路有些松软,踩上去很舒服。大约走了两公里,梅坞岭到了。这里有一个小庙,我象征性地拜了拜。古道继续宁静而平和地向前延伸着,岭那边已是长塘方向了。我们看看一路的景致也都差不多,就决定返程了。
下山时,从高处再次回望梅坞水塘,宛若一片银杏叶,静静躺在翠谷之间。俗话说得好:“上山看云,下山看水。有山无水,山便失了几许灵气;有水无山,水便减了几分气势。”
弯弯的小桥,清清的小溪,白墙黛瓦的村庄。这就是梅坞。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