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金平
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安心
连续的高压工作,加上没有很好休息,上虞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茅秋琴的嗓子已经沙哑。“医院1月20日就进入战备状态,21日开始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不断有病人进来,也不断有病人出去,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刚刚结束一轮巡查,茅秋琴的心还在病房。
疫情肆虐之际,茅秋琴是最先冲上去、冲在最前面、离病毒最近的人之一。她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回家,唯一的一次也是在大年三十的深夜才挤出一点时间回家看了看儿子,甚至还来不及跟儿子说再见,就踏上了回医院的路。
感染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风险让一般人望而却步,茅秋琴却带领她的50余人护理团队日夜奋战在这里。作为护士长,她得身先士卒,事事亲力亲为,遇到危重、特殊病人或疑似病人,她总是亲自在旁指挥,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给科室人员以无形的力量。她说:“作为党员、党支部书记、护士长,我得做好榜样。”
2月4日晚,正在宿舍休息的她被紧急电话惊醒,一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正被送来。她心里一惊:“我不在旁边,万一护士防护措施不过关感染了怎么办?”她一路飞奔至病房,再三叮嘱护士务必穿戴好防护装备,确保百分之百安全。当晚,她与值班护士一起遵照医嘱实施一系列治疗手段,直到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才回到宿舍,此时已经是午夜12点多了。
在感染科,茅秋琴常常是最早到又最迟离开的人。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平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她就像是一个“管家婆”,每天除了要完成护理查房、护士分工、医护对接等常规工作,还要处理病区各种突发性情况,做好病区与病区间的沟通对接,安排好防护物资确保医护人员安全,等等,天天累得腰酸背痛却从不言累。她说:“大家都在战斗,只有在战场上,我才能安心。”
入住感染病房的隔离病人往往带着情绪,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茅秋琴通常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第一时间进行电话随访及温馨提示。告诉护士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小到一日三餐、快递收寄、生活用品购买等,只要病人有需求,她总会想方设法替他们办到。让她欣慰的是,一些病人为护理人员真诚细致的服务所感动,态度上慢慢有了转变,出院时的一声“谢谢”,带给她无穷的动力。
感染科的护理团队是医院紧急抽调充实组建,照理说会有一定的磨合期,然而在茅秋琴的带领下,在疫情面前,整个团队表现出了医者的责任担当和强大凝聚力。护士蔡鸳主动请缨,作为全省第二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并在出征途中写来入党申请书;徐益惠带病坚持工作,一天都没有休息;魏雪姣工作不到半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半夜临时替班也无怨无悔;龚灵丽身体刚刚恢复,便自告奋勇要求上班;邵飞琴、陈玲等护士纷纷写下请战书,随时准备听从召唤。
与茅秋琴一样,身为街道机关干部的丈夫连日来也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无暇顾及儿子,读初二的儿子只好放在母亲那边。元宵节,母亲亲自为女儿包了汤圆,专程送到感染病房大楼。看见母亲,茅秋琴瞬间泪目,母女俩无法拥抱,只能隔着玻璃门互道“保重”。玻璃门内,她擦了擦眼泪说:“愿这场战‘疫’早日结束,我们可以与亲人早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