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英雄 保护英烈 善待英烈家庭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扎实推进“慰烈工程”纪实
“英烈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好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努力在全区营造崇尚英雄、保护英烈、善待英烈家庭的浓厚社会氛围。”昨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孙卫国向记者袒露,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整修提档“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维护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让保家卫国的英烈不孤单
庄严肃穆的上虞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
从山脚往上,花岗岩火烧板重新铺设的台阶两旁,种植着统一的绿植,沿途安装了路灯,新建的烈士陵园牌坊楼庄严肃穆。瞻仰长廊上,刻录着300多位牺牲在上虞或上虞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10多名英烈还有个人简介。
上虞烈士陵园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1年11月入选为全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它始建于1965年3月,1985年3月对碑身进行了重建,2011年又投入130万元完成对烈士陵园的改扩建。
“这次,区财政投入380余万元进行了烈士陵园设施的修缮。”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陈飞军告诉记者,为了让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字体更规范,这次管理部门还与新四军研究会和区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商讨,将碑文字体改成了毛体。改扩建后的烈士陵园在烈士碑后面新增400平方米的生态墓地,供新迁入之用。重修后的烈士碑高12米,宽2米,厚1.3米。碑身采用汉白玉大理石,正面中间采用黑金沙花岗岩,祭拜场地由480平方米和280平方米上下两个平台组成,为扫墓人员提供较大空间,地面用花岗岩火烧板铺成,四周改用新的青石护栏,246级台阶梯用花岗岩火烧板重新铺设,台阶两旁新种植柏树1500多株。
升级改造后的烈士陵园更加气魄、庄严,同时更好地满足上虞开展国家公祭活动及其他纪念烈士活动需求,打造最美陵园景区环境、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窗口。
在烈士陵园修缮的过程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陵园东南角一隅,合葬着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冯伟兴烈士与甘兴伟烈士。战友和家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俩合葬在一起。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墓前的平台狭小且略有破损,为了便于大家祭扫和纪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平台及周边道理都进行了修缮。
“慰烈工程”传承英烈精神
天地英雄气,浩然壮国魂。“在乡镇街道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正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和散葬烈士墓再一次进行全面普查和信息采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孙卫国坦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的时间不长,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烈士们不是刻在陵园墓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是为国家战斗的士兵,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在幸福和平的年代,人们理应该时刻记住当初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过去一年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人员走村串巷走访看望慰问烈士家属,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工作情况,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让烈属真切感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新春、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一年中慰问就有四次,如同亲人。”烈属们说。除了慰问,每逢烈属们有生活上的困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们将继续推进‘慰烈工程’,区镇村三级联动,对照上虞籍烈士英名录核定的零散烈士名单,逐村逐户走访当地老人、老优抚对象、老村干部等知情人。”该局有关负责人说,还将与志愿者们一起,开展公益帮扶、陪伴慰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区积极推进两级服务站建设工作,全区共建立镇街服务站20个、村(社区)服务站369个;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双拥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推进“三项机制”,消除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后顾之忧。下一步,将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载体,充分发挥服务长效性、系统性,强化责任担当,履职尽责,倾力打造退役军人服务的“上虞品牌”,争当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