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改课”研修 理念照进现实
——直击课堂教学艺术节中教师成长的真实发生
![]() |
浸润改课,卷入“十二时辰”
据介绍,“现场改课”是浙江小数的特色教研方式,还将在2020年世界数学教育大会上做展示。此次“现场改课”,由“师傅展示”“专家引领”“抱团研磨”“沙场点兵”四个板块构成,力求发挥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几个几分之一中的1是什么意思呢”“你既然早已认识分数,为什么课堂上装作不知道呢”……省教坛新秀、省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区“名师高徒”师傅代表傅佳俊、范立军先后执教研讨课,每节课结束,斯苗儿都会直接进入课堂,与孩子们展开亲密互动。富有童趣的即时追问,激活了孩子们的表达热情,暴露了孩子们的客观学情,也让两堂课在儿童立场、材料结构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渐露端倪。
随后,斯苗儿对两位师傅的展示课进行集中剖析,提出改课建议。广博的视野、睿智的观点,让在座教师豁然开朗,进而生成更为深远的教学思辨。基于此,区教研员与全体师傅设定重构研修的推进线索,分成两个研磨团队分头开展重构研讨。
整场活动最“惊心动魄”的,当属之后的“沙场点兵”板块。因为“模拟试讲”“课堂重构”的执教者,都在相应环节开始前5分钟随机抽定。
“模拟试讲”环节中,来自王充小学的黄丹丹和来自崧厦街道小学的王玲“幸运中奖”。在斯苗儿“面对面”“手把手”的悉心指引下,两位教师渐入佳境,触及到了本课教学的内部本质。“课堂重构”环节中,专业成长的“丘比特之箭”射中了天香小学陈佳娣、崧厦街道小学王玲(再次被抽中)。从愕然到坦然,从仓促到从容,两位教师的课围绕基于整合的结构化材料,直面学科本质,关注学情走向,注重生生互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其他未被抽中的教师,也在“做学生”的过程中,有了真切而崭新的领悟。
重当学生,倾听“拔节生长”
“自接到活动通知起,我就一直莫名紧张。当时听说抽签重构名师课堂,这真是一项极难的挑战。没想到幸运之神眷顾了我。”说起被抽到“模拟上课”时的场景,黄丹丹至今仍内心激动。她告诉记者,当时她听两位师傅的课已心生钦佩,没想到专家仍能犀利地指出了一些问题,提出重构建议。当晚,他们这些徒弟们聚在一起,在师傅们的指引下,反复磨课改课,直到深夜10点多才定下方案。
“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我还是露怯了,幸好斯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指点我。磕磕碰碰中暴露出我的不足,这次活动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黄丹丹感慨,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眺望远处,倚仗团队的力量碰撞前进,参加这次研修活动确实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
除了现场实践,此次活动还带来了珍贵的理念引领。斯苗儿作题为《整合与拓展:从课时到单元》的专题报告,从“整合与拓展”项目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政策依据谈起,围绕“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十六字准则,从“整合的视角和依据”“如何整合”“整合的效果怎样”三个方面,配以丰富翔实的鲜活案例,引领教师们经历了一场“整合与拓展”的学术之旅。
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是浙江小数始终坚守的教改方向。为进一步支持教师们把握导向、跟进修炼,教研室还为参与展示交流的教师们带来了《整合与拓展课例精选》,指引大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
“在这几十年难遇的机会中,我经历别开生面的真研修,大到理念,小到细节,感受从不完美到渐趋完美的过程,带着满满的收获,留下没被抽中的丝毫遗憾。来日方长,只要有心,就有智慧,就有机会。”正如师傅陆建江所说,基于“改课”研修,由“现场”引申“日常”,撬动了与会教师的观念转型及习惯改变;依托“报告”导引,“理念”照进“实践”,促进了一线课堂的价值聚焦及路径优化。
未来已来,我们在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