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笔谈

小江驿是浙东唐诗之路会稽和上虞的中转枢纽(一)

——小江的建置沿革

  编者按:“小江驿”在今上浦镇小江自然村,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中转枢纽。本文通过志书古籍、文化遗存等考证,对小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枢纽和驿道要冲尤其是它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对我们整合资源,综合开发,具有借鉴作用。本文获得第四届绍兴文化论坛“浙东唐诗之路与大湾区建设”征文活动优秀论文奖,由于篇幅较长,今起分篇刊发。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经行浙东七州而形成的山水人文之路和“旅游热线”。其主干线从萧山西兴出发,经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再沿曹娥江逆流上溯剡溪,经剡县(嵊州、新昌)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笔者认为,支线有好几条,其中两条从小舜江溯流而下,一条从绍兴郡城乘船经镜湖(鉴湖)到长塘,步行经由广陵、篁村、会湖、蒋村至长山头(全程约9.5公里),坐船沿小舜江顺流而下到小江渡;一条从鉴湖由今富盛镇三溪口、汤浦,坐船沿小舜江顺流而下到小江渡。这两条路水陆结合。据绍兴水利和文史专家盛鸿郎考证,第一条是谢灵运于元嘉八年(431)二月二十九日写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内容。

  上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东山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东山再起”的谢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385—433)及秀丽佳山水,都是吸引唐代诗人眼球的地方。而从会稽小江渡口(小江驿)坐船过曹娥江直达对面上虞东山,为最便捷的快道,故小江渡、小江驿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文人墨客迎来送往之地。笔者是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小江人,试从古籍中的“小江驿”“小江渡”“小江铺”等地名作一串珠成链式的粗浅阐述,从而促成“小江驿”在新时代能重谱光彩华章。

  小江地域沿革,春秋战国时属越国。秦时,属会稽郡。汉初,属楚、荆、吴三国。此后属会稽郡,直到隋文帝年间。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属越州。以后,随越州和会稽郡名称更替,也随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起,属越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小江为越州会稽县太平乡。南宋建炎五年(1131),属绍兴府会稽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属绍兴府。清初,继明制。《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1938年)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属会稽县太平乡。民国初,先后属会稽道、绍兴行政督察区、绍兴县第四区(汤浦)江左联合村。民国21年(1932),小江属绍兴县第四区(汤浦)江左乡。民国24年,属绍兴县小江乡。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属绍兴县汤浦区小江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绍兴县汤浦区四峰乡。1954年10月,划入上虞县。1956年,属上浦乡。1958年9月,属汤浦人民公社上浦管理区。1961年5月,分别为小江大队、石浦大队、庙基湾大队。1963年,属章镇区上浦公社。1983年4月,更名为小江村、石浦村、庙基湾村。10月,属章镇区上浦乡。1992年4月,属上浦镇(上浦乡与联江乡合并)。2006年4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因小江、石浦和庙基湾三村相邻于四峰山(属罗村山脉),合并为四峰村。


上虞日报 笔谈 00005 ——小江的建置沿革 2019-12-06 11433275 2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